李博聞 周興
摘要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研究區,根據耕地多功能評價原則,從耕地的經濟生產、社會保障、生態服務3個功能出發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對廣西14個市2005—2014年的耕地多功能水平進行綜合評價,了解并分析廣西10年間耕地多功能水平的空間分布及動態變化差異,為廣西耕地多功能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耕地功能;評價分析;耕地保護;廣西壯族自治區
中圖分類號 F30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180-05
Abstract Tak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s the study area,according to the multifunctional cultivated land evaluation principles,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3 functions of cultivated land,including economic production,soci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service. Index weights were determined using AHP,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mutifunctional levels of 14 cities in Guangxi from 2005 to 2014 were conduc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 change differences of cultivated land mutifunctional level of Guangxi in 10 years were explored and analyzed,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mutifunctional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Guangxi.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function;evaluation and analysis;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我國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耕地保護關系到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過度開發利用耕地、耕地污染等情況不斷出現,耕地資源向非農業用地轉變的現象日益增多,耕地的數量和質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減少和破壞。以往僅僅注重耕地單一的生產功能而忽略其他功能這一認識并不能使現有耕地資源得到充分的保護和投入。分析和評價耕地的多功能性有利于人們更加全面、正確地認識耕地,促進耕地保護及農業發展。耕地多功能作為農地多功能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1],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最先提出的農業多功能性演化而來,并逐漸受到廣泛的認可和關注的[2]。耕地多功能是指耕地在具有最基本的經濟生產功能以外,還具有社會保障、生態服務等其他功能,體現了耕地與生態環境、經濟、社會領域之間相互作用的復雜性與重要性。
國內外很多學者對耕地功能進行了重點分析。其中,國外學者在耕地功能概念、研究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上做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如法國Sylvie Ferrari學者認為,耕地的產出有商品價值、非商品價值及游覽觀光的外部經濟也是一種商品;非商品則是體現在廢水、肥料等產出上,農耕地的利用應該綜合這些正負方面的產出。在耕地的經濟、非經濟價值評估方法上,得到較多認可的是德國的農業經濟學家、農學家A.D.Thaer最先提出的土壤生產潛力法以及Bowker提出的有條件價值評估法(CVM)[3]。
近年來,國內學者也越來越關注耕地的保護及其功能,并對其進行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其中宋小青等對耕地多功能內涵、本質特征和管理的實踐路徑進行了研究[4],姜廣輝等提出耕地多功能具有層次性[5]。大部分國內學者更多注重耕地功能實踐應用研究,如耕地功能演變、評價、管理。如伍國勇等對喀斯特地區耕地多功能價值測度進行了分析[6],劉沛對城鎮化進程中的耕地功能進行了評價[7]等。但大多只是對于某一時點的價值核算,時間序列上耕地功能變化的研究不多,針對廣西耕地多功能時空變化的研究也較少。本文從時間序列著手,選取廣西壯族自治區為研究對象,旨在掌握廣西耕地多功能動態變化情況,對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導廣西耕地功能合理開發提供一定的科學參考作用。
1 研究區概況
廣西土地總面積23.67萬km2,地處北緯20°54′~26°24′,東經104°26′~112°04′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高,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廣西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地廣闊、平原狹小、巖溶廣布、山多地少是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廣西耕地資源緊缺,分布區域差異較大,相對集中連片、質量較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桂東、桂東南的平原、臺地及丘陵區,而桂西和桂西北山區,尤其是喀斯特山區,耕地大多零星分布在山谷中,地塊較為破碎,且多以旱地為主。因此,評價廣西耕地多功能水平及時空變化情況對于優化耕地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廣西耕地多功能優勢,以及實現耕地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耕地多功能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要對耕地功能進行定量化分析研究,就要按耕地的多種功能確定相應的指標體系。本文參考耕地多功能價值[8]的研究成果,并結合生態系統評估、土地利用多功能[9]等相近領域的評價指標體系,在評價指標代表性、綜合性、科學性和數據可得性原則的指導下,構建廣西耕地多功能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耕地的經濟生產功能是指耕地給農民、農業帶來的收益,主要指耕地是食品和農產品的供給來源,也為第二、三產業提供原材料,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基礎支撐作用。本文選取農業產值比重、人均耕地面積、農民人均純收入及糧食單產4個指標來評價耕地的經濟生產功能。農業產值比重是指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反映了農業收入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耕地面積是衡量耕地經濟生產功能的重要因素,人均耕地面積表示的是每個人平均享有的耕地面積;農民人均純收入是指農民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所發生的費用后的收入總數,反映的是一個地區農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糧食單位產出量,即在糧食作物實際占用的耕地面積上,單位面積耕地全年所生產的糧食數量,體現了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的生產能力。
耕地的社會保障功能是指耕地給社會帶來的穩定性,如糧食的供給滿足了人們最基本的食物需求,耕地的產出需要結合人們的勞動,間接地為農民創造了就業機會及收入。本文選取的耕地社會保障功能指標為人均糧食保證率、恩格爾系數、鄉城居民收入水平比。人均糧食保證率是指平均每人的糧食產量與每人糧食需求量的比值,是衡量一個地區糧食供給是否充沛的重要指標;恩格爾系數是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鄉城居民收入水平比是指農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人均純收入的比值,比值越大說明農村與城市的貧富差距越小,結合耕地,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耕地給農民帶來的收入情況。
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主要是指耕地對氣候氣體調節、水源涵養、土壤保護、維持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功能。本文選取的指標為人均生態服務價值、農業用水量比例、單位面積糧食用地化肥施用量。人均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等于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總人口的比值。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計算方法是參照謝高地等人的定義,根據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當量因子表,將耕地劃歸與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按照耕地面積及農田自然糧食產量的經濟價值,計算出耕地氣體調節、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土壤保護及生物多樣性5項功能的經濟價值總和作為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人均生態服務價值的高低反映了耕地生態功能的強弱。農業用水比例是指發展農業所用的水量在總水量(農業用水量、工業用水量、生活用水量)中所占的比例;單位面積糧食用地化肥施用量是指糧食用地施用化肥總量與糧食播種面積的比值。
2.2 耕地多功能評價方法
2.2.1 權重計算方法。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來計算指標權重。首先構造判斷矩陣,本文將數據資料及專家意見加以平衡后確定判斷矩陣的數值。按照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表,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并調整判斷矩陣至其通過檢驗。最終依據判斷矩陣計算得出各指標權重表。
2.2.2 指標標準化方法。本文采用極值標準化法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經過極差變換后,無量綱化指標值滿足[0,1],最優值為1,最劣值為0。具體公式為:
Aij=(Xij-Xmin)/(Xmax-Xmin)(Xij為正向指標)(1)
Aij=(Xmax-Xij)/(Xmax-Xmin)(Xij為負向指標)(2)
公式(1)、(2)中:Aij是i功能j指標無量綱化值;Xij是i功能j指標原始值;Xmax是i功能j指標原始最大值;Xmin是i功能j指標原始最小值。
2.2.3 耕地多功能評價方法。本文采用線性加權綜合評價法計算廣西14個市耕地多功能綜合得分,不僅計算不同年度耕地多功能綜合得分,而且計算各個子功能得分,從而發現影響耕地多功能利用的因素和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線性加權綜合評價法計算公式如下:
Cn(i)=■(Vij×Aij)(3)
公式(3)中,Cn(i)為耕地各功能得分,Vij為子功能的相對權重;Aij為第j個指標在ti年度標準化后的值。
2.3 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的數據主要來自2006—2015年《廣西統計年鑒》《廣西年鑒》及廣西各市的歷年年鑒及統計年鑒。通過查閱直接獲取或間接計算將其作為評價指標的原始數據納入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實證分析。
3 廣西耕地多功能評價分析
3.1 指標權重的確定
將收集到的各指標原始數據按公式(1)、(2)進行標準化后,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層次指標權重,得到各層次指標權重值,如表2所示。并利用公式(3)算出廣西各市及廣西總體耕地各功能得分及多功能綜合得分。
3.2 2005—2014年廣西耕地各功能評價結果
3.2.1 耕地的經濟生產功能。根據上述指標體系,經過研究,廣西14個市2005—2014年的耕地經濟生產功能表現如圖1所示。
由圖1可以看出,2005—2014年廣西各市的耕地經濟生產功能最強的為崇左市,其次為來賓市。廣西各市的耕地經濟生產功能2005年最低的城市為柳州,其次為河池;2014年最低的城市為防城港市,其次為北海市。此外,崇左市耕地的經濟生產功能10年間發展趨勢最平穩,呈逐年緩慢波動上升趨勢。來賓、貴港、玉林、北海、桂林、梧州、南寧及柳州的耕地經濟生產功能在2005—2008年間呈上升趨勢,2008—2010年間迅速下降,在2010年達到最低值后逐年回升。百色、河池、賀州的耕地經濟功能2005—2014年間則呈現為“W”狀的發展趨勢,呈現兩段下降再上升的趨勢,分別為2005—2008年及2008—2014年。防城港及欽州市的耕地經濟功能在2005—2008年間緩慢下降,2008—2009年迅速下降,2009年后趨于平穩略有回升或下降狀態。
由圖2可知,總體上來看,2005—2014年間廣西各市耕地經濟生產功能大體呈平穩—降低—回升的趨勢,其中,2008—2009年之間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2008年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包括年初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災害范圍廣、強度大、持續時間長;2008年6月、11月出現持續性大范圍強降雨,導致洪澇災;2008年共有4個熱帶氣旋影響廣西,熱帶氣旋影響異常偏早,影響偏重。冰凍、臺風、洪澇災害相繼發生對農作物的生長有一定影響,從而影響了廣西耕地的經濟生產功能。
此外,城鎮化的普及與發展是一個過程,我國從農業社會發展而來,耕地及農業深深扎根于農民的觀念之中不會快速發生改變。因此,城鎮化之初,仍有大部分農民把從事農業勞動作為主要的家庭收入來源,耕地經濟功能相對較強。但是,隨著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部分農村年輕勞動力進城務工,降低了對耕地的重視,留守老人和兒童數量不斷增加,導致對耕地的資金、勞動投入相較減少,耕地撂荒現在不斷出現,耕地的經濟生產能力下降。
3.2.2 耕地的社會保障功能。根據上述指標體系,經過研究,廣西14個市2005—2014年的耕地社會保障功能表現如圖3所示。
由圖3可以看出,2005—2010年,廣西14個市的耕地社會保障功能基本上呈波動趨勢,2010—2014年,廣西14市的耕地社會保障功能基本上呈平穩趨勢。2014年,桂林市耕地社會保障功能最高,其次為貴港市、欽州市,最低為柳州市,其次為河池市、百色市、賀州市。總體上來看,廣西14個城市2014年耕地社會保障功能得分基本大于2005年及2009年。
由圖4可以看出,研究期內,雖然廣西耕地的社會經濟功能略有下降,總體耕地社會保障功能卻呈平緩上升趨勢。主要是由于各級政府近年來注重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尤其是關心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積極解決低收入農民的生活困難,完善農村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仍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民生活,使耕地的社會保障功能的發揮不斷完善。
3.2.3 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根據上述指標體系,經過研究,廣西14個市2005—2014年的耕地生態服務功能表現如圖5所示。
由圖5可以看出,2005年、2014年廣西14個市耕地生態服務功能最高的為來賓市,其次為崇左市,2005年廣西14個市耕地生態服務功能最低的為欽州市,2014年廣西14個市耕地生態服務功能最低的為桂林市。2005—2014年,14個市的耕地生態服務功能波動較多、較頻繁。產生這一情況的原因可能與相應年份耕地利用的方式更加注重經濟生產功能和社會保障功能有一定的關系,尤其是耕地的經濟生產往往無法與耕地的生態保護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由于經濟的發展而忽視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因此,耕地生態服務功能比較不穩定。
由圖6可以看出,廣西耕地生態服務功能2007—2009年間起伏較大,2009年后呈波動式增長。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逐漸受到重視,人們開始追求環境的改善,耕地的生態功能也漸漸受到重視,但畢竟只是初期階段,為了耕地的經濟生產功能及社會保障功能而犧牲生態服務功能的現象仍有存在,所以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波動較多,仍需要更多關注。
3.3 2005—2014年廣西耕地多功能綜合評價結果
根據上述指標體系,經過研究,廣西14個市2005—2014年的耕地綜合服務功能表現如圖7所示。
由圖7、8可以看出,2005—2014年,廣西各市耕地綜合功能較高的為崇左市、來賓市、貴港市、桂林市、欽州市、玉林市、賀州市,較低的為柳州市、河池市、百色市、南寧市、梧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總體上來看,雖然各市10年間的耕地綜合功能有起伏,但總體趨勢較為平緩。尤其是2009年以后,趨勢大體呈緩慢上升狀態。說明各市的耕地各功能受到了一定重視,耕地多功能利用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由圖9可以看出,2005—2009年廣西耕地綜合功能波動較大,除氣候異常等自然不利因素影響外,也說明耕地的多功能利用存在問題,耕地多功能性沒有得到合理發揮,耕地綜合效益較低。2009年開始,廣西耕地綜合功能趨于平穩上升趨勢,表明耕地多功能綜合利用逐漸受到重視并產生一定效果,但上升趨勢緩慢,總體得分不高,仍有待提高。
4 廣西耕地多功能保護對策
通過廣西耕地多功能評價,以期看出廣西近年來耕地多功能利用水平,為耕地保護和管理決策提供科學參考依據,并且為了保證耕地的可持續利用和區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全面深化耕地多功能保護的認識。耕地的經濟生產功能是不可代替的,但耕地的社會保障功能及生態服務功能也能創造一定的財富,如提升城市形象,帶動旅游休閑行業發展,提高就業率,縮小城鄉差距等。目前,廣西的耕地多功能水平,尤其是耕地的社會保障及生態服務功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應予以更多的重視。耕地保護管理應當向耕地多功能管理轉型[10],科學地認識耕地的多功能性,將耕地除經濟生產以外的其他功能納入耕地的總體質量評價,引導耕地多功能綜合利用,增強民眾耕地多功能保護的積極性。
建立規范的土地經營流轉制度,注重農業科技及創新,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逐步提高耕地經濟生產功能。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支農力度,引導耕地合理流轉,避免由于撂荒等耕地資源利用效率低下造成的耕地資源浪費,促進農業特色化、集約化、規模化,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提高耕地資源的利用率,確保即使在耕地資源數量波動變化的情況下經濟生產功能、社會保障功能仍逐年穩定增加。
構建耕地多功能保護補償機制,鼓勵農民加大對耕地的投入力度,激發農民對耕地多功能保護的自覺性、主動性。農民作為耕地保護的主要執行者,在耕地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保護耕地的多種功能帶來的很多利益無法直接體現到農民生活中,造成農民對耕地多功能的保護意識不足。通過對耕地多功能的科學評價,制定完善的激勵機制,把耕地非經濟功能的保護納入補償機制,通過經濟手段的有效實施,對保護耕地非經濟功能進行經濟補償,確立農民經濟發展權益的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實現保護與占用雙重的平衡[11-12]。
運用不斷發展與完善的“3S”技術,隨時了解耕地分布、質量及其動態變化情況,因地制宜地發展耕地功能,優化耕地的多功能布局及利用方式。例如將城市、城鎮周邊生態功能水平較高的耕地進行美化田間景觀設計,加大耕地景觀建設投入力度,將其作為市、鎮的綠色廊道及景觀實體邊界,改善城鄉生活環境;城郊附近的耕地也可以開發作為生態景觀園,發展特色農業,解決一些就業問題的同時也可以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對于農業基礎較好的耕地,相對集中連片的應該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功能,保障地區糧食安全,同時大力推廣節水型灌溉和節約型施肥施藥等資源節約型的耕地利用模式;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發展農業有很大的局限性,應該因地制宜,消除對生態環境的負效應,同時加強社會保障功能;位于城市及城鎮內部現狀建成區區域內,周邊交通網十分發達的耕地資源,發展其經濟生產功能對社會發展而言效益較低,可以視其情況進行非農化,發展符合集約節約利用原則、產值較高的商業等,更好地解決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引導耕地各功能的合理發展,使其充分發揮最大效益,對于促進耕地保護與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5 參考文獻
[1] 宋小青,歐陽竹.耕地多功能內涵及其對耕地保護的啟示[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7):859-868.
[2] 王漢民.現代化的日本農業、農村、農民[J].河南農業科學,2004(8):49-51.
[3] 開封市耕地多功能的評價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3.
[4] 宋小青,歐陽竹.中國耕地多功能管理的實踐路徑探討[J].自然資源學報,2012,27(4):540-551.
[5] 姜廣輝,張鳳榮,孔祥斌,等.耕地多功能的層次性及其多功能保護[J].中國土地科學,2011,25(8):42-47.
[6] 伍國勇,陸安霞,楊洋.喀斯特地區耕地多功能價值測度的實證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10):222-224.
[7] 劉沛.城鎮化進程中耕地功能分析與評價:以湖南省邵東縣為例[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0.
[8] 王瑞雪.耕地非市場價值評估理論方法與實踐[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5.
[9] 寧愛鳳,劉友兆.城市化進程中農業多功能變化的理性思考[J].農村經濟,2012(10):87-90.
[10] 張安錄,楊鋼橋.美國城市化過程中農地城市流轉于農地保護[J].中國農村經濟,1998(11):74-80.
[11] 曲福田,陳江龍,陳雯.農地非農化經濟驅動機制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2):231-241.
[12] 姜廣輝,孔祥斌,張鳳榮,等.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機制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7):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