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曉娜+王曉亮
摘要:實現師生角色轉變,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教學理念。在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轉換教師角色,才能讓學生在學到數學知識的同時,掌握數學方法,學會數學思維,促進學生數學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教師角色 開發者 引領者 促進者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為中心,確立學生的主體探究地位。這正是對基于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的根本挑戰。傳統教學重教,現代教學重學,教學改革說到底就是對師生角色與地位的改革。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構建高效課堂,確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全面發展就必須要對教師的角色進行準確定位。
一、教師不是教材的復制者,而是教學資源的開發者
在以往的教學中完全以教材為中心,視教材為經典與權威,教師在教學中嚴格的照搬教材,原封不動的講解教材知識點,只是教材的機械復制者,教學嚴格地限定在教材內。在新課改下必須要實現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教師要成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者,這樣才能讓數學教學更加貼近學生,帶領學生走進數學探究的殿堂。那么教師要如何來開發數學課程資源呢?
1.立足教材,實現教材與生活等教學資源的重組。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數學教學不能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寬廣的生活空間展開有深度的數學探究。聯系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這正是開發數學課程資源的重要方面。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從生活的角度來審視教材,以數學的眼光來審視生活,挖掘生活中豐富的數學素材,這樣更能引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性以及思考的獨立性,學生才能地真正理解,靈活掌握,才能架起通往數學殿堂的橋梁。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時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的動態模擬功能來向學生展現射出的子彈的飛行軌跡,鉛球推出后在空中的飛行軌跡。這樣的教學立中教材,結合現實生活等素材對教學進行精心設計,更能為學生構建一個富有活力的課堂,這樣不僅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更能帶領學生展開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2.尊重學生,體現學生在課程開發中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來審視教材。學生是教學的中心,因此在開發教學資源時同樣要體現學生的中心地位。這樣才能讓教學更貼近學生,圍繞著學生有效展開。因此教師在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開發與整合時,不要想當然,以教師的主觀臆斷代替學生的客觀行為,而是要切實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來審視教材與生活,這樣才能使教學圍繞著學生這個中心展開。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做到民中有學生,要對學生進行全面而客觀的了解,建立學生個人成長記錄袋,記錄下學生具體的教學行為,這樣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資源開發,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以引導學生展開富有個性化的探究活動。
二、教師不是知識的搬運者,而是學生探究的引領者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宰,只是教材知識的機械搬運者,認為只要將教材上的知識點講清講透,學生記清記牢就可以了。殊不知這樣的教學完全抹殺了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失去了思考與探索的機會,只能讓學生成為沒有情感、沒有思考只會消極接收與機械記憶的機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教學理念,這是對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解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的根本挑戰。而要實現學生的主體探究地位,教師就必須要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由機械的知識搬運工轉變為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引領者,與學生一起互動探究,以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與積極思維,引導學生不斷將新知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成為積極的知識構建者與自主的探究者。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提問藝術,發揮問題的啟思導行功效,帶領學生展開層層深入的探究。
1.以問題來誘發探究動機。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正是學生探究的內在動力。我們要善于激發與保護學生的好奇心理,以引發學生強烈的探究動機。提問正是一條有效的途徑。為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用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探究上來。如在學習無理數時,我們可以讓學生來思考這樣的問題:有兩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如何能得到一個大的正方形。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探究動機,讓學生通過探究來達到對抽象知識點的深刻理解與靈活掌握。
2.以問題來激活數學思維。探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學生知識與水平有限,在探究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困惑與迷茫時,此時教師同樣可以利用提問藝術,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與誘導,以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展開多元思考,以實現對知識的創造性運用,順利地完成探究。
3.以問題來提高認知水平。知識是在不斷的實踐中轉化為技能的,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設計實踐性問題,讓學生在運用教材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科的實用價值,豐富學生的體驗,強化學生的成就感,促進學生將知識轉化技能。如學習了正負數,我們可以讓學生來尋找正負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運用。這樣學生自然就會聯想到許多,如記錄溫度、收支,等等,這樣更能深化學生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教師不是機械的評價者,而是學生活動的促進者
傳統教學中分數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判的唯一標準,無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這樣的評價并不能對于學生的學習做全面客觀而具體的評價,并不能成為學生推動學生認知的力量,相反還會讓許多學生因此對自己失去興趣。為此教師要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變機械的評價者為學生認知的促進者與推動者,要關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正面肯定為主,這樣才能讓評價成為學生探究中的推動力量。
1.評價要全面,關注學習過程。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思維等全部納入評價機制,進行全面而客觀的評價,這樣才能讓學生客觀地認識,這更利于學生富有個性化的成長與發展。
2.評價要具體,關注學習細節。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哪怕只是微小的進步,也要借助這微小的進步給予學生必要的表揚,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能夠鼓起更大的信心與勇氣,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探究中來。當然表揚要適時適度,否則會助長學生的驕傲情緒,讓學生迷失自己。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給予必要的表揚與批評,這樣才能發揮評價的功效,引領學生不斷成長與進步。
3.評價要真實,帶有積極情感。只有發自內心的、帶有真情實感的評價,才能如冬日里的暖陽,帶給學生心靈上的慰藉、精神上的輕松、情感上的愉悅,學生才能快樂地接受,這樣才能督促學生不斷前進。
總之,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是新課改下教學的必然趨勢,是對數學教學的新要求。只有讓教師成為教學資源的開發者、學生探究的引領者、認知活動的促進者,才能徹底擺脫以往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講解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與學生一起在更加寬廣的空間展開更有深度的數學探究,這樣才能讓探究成為學生的自主活動,才能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豐富情感,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戴小軍.芻議教師角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轉換.試題與研究,2011,(01).
[2]魯仁海.淺議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程,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