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生
【關鍵詞】 數學教學;小學;初中;銜接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5—0056—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與初中數學教學的銜接問題,引起了廣大教師的高度關注和深入思考。下面,筆者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切實把握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相關內容的聯系與區別,實現自然融合和有效貫通
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部分內容是相通相融的,只不過是深淺與要求、呈現方式與教學方法不同而已。例如,負數、式與方程、平行與相交、對稱、平移和旋轉、三視圖等,這些都是小學與初中數學共同的內容。正因為如此,初中教師應該主動了解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相關內容的前后聯系,切實把握它們之間的區別,努力促進這些內容的自然融合和有效銜接。教師還應該深入了解小學數學和初中數學在思想方法方面的聯系。例如,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內容的教學,主要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涉及轉化、化歸、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解應用題時,通常需要借助于畫線段圖、列表等手段,體現了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等思想的應用。這些思想和方法,在初中數學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初中教師在教學相關內容時,應該適時地組織學生回顧小學已經學過的知識、思想與方法,促進新知識的正遷移。對初中教材突出要求的符號意識、模型思想、推理能力和理性思維等,可以采用減少坡度、降低難度、放慢進度、適當鋪墊等方法,逐步滲透、分步到位,從而實現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在知識、方法和數學思想方法等方面的自然過渡。
二、切實把握小學生與初中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實現教學方法上的自然過渡
切實把握小學生與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與認知規律,采用有針對性的方法實施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的基本途徑。初中生雖然理解能力不斷提高,但是讓他們真正習慣于用符號意識和函數思想分析和解決問題,還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初中數學教師需要重視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實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化、情境化,同時要努力給學生提供歸納、概括的機會,逐步提升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要及時,以便他們明辨是非、糾正錯誤,看到自己的成功與不足;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價應堅持多激勵少批評的原則,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對學生的評價,語言要中肯、恰當,切不可無原則地隨意肯定、廉價鼓勵,更不能過于嚴苛,動輒否定,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三、端正教育思想,明確發展目標,重視習慣養成,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學習的能力
中小學教學的根本目標是為了學生后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正因為如此,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生的短期目標,而忽視學生的長遠發展;不能只注重解題能力的培養,而忽視數學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教學。教師不僅應該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應該讓他們深刻領會教學內容所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并逐步體現在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上。
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表現為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自主探究是學生獲取知識、持續發展的根本方法,合作交流是汲取他人智慧、謀求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勤于讀書、敏于反思、善于交流、敢于質疑的好習慣,引導學生探索并逐步掌握尋根問底、逆向思維等分析問題的好方法,進而收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習慣還表現在獨立性和自主性上。我們不難發現,一些獨立性較強的學生升入初中后,能夠很快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而依賴性較強、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則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適應過程。教師要特別關注剛升入初中學生的心理適應性,努力給他們搭建一個平緩的階梯,盡量避免因教學要求的突然拔高和教師語言的嚴厲失當等原因,造成學生驚慌失措,喪失信心。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