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尊嚴
【關鍵詞】 數學教學;分層;學情分析;
教學內容;學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5—0079—01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分層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筆者認為,做好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應著力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提前做好學情分析工作
為了真實掌握自己所帶班級學生的學情,教師要做大量的工作。如,結合學生的學科基礎、課堂表現、平時作業、智力因素等進行綜合分析,掌握每一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并據此把學生分成學困生、中等生、優秀生三個層次。學生的層次是動態變化的,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后,通過不同形式測試、考核和綜合分析,要對學生的層次適當進行調整。
二、分層設計教學內容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并在此基礎上,將教學內容分為基礎知識、能力訓練、拓展延伸三個層次。基礎知識應該是全體學生都要掌握的,能力訓練應該是中上學生掌握的,拓展拔高意在讓優秀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做好教學內容的分類后,還要著力做好問題的分層設計。
1.設計全體學生都能解決的問題。如,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提問:面積公式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得來的?用字母怎樣表示?
2.設計讓中下等學生能夠解決的基礎問題。在教學實踐中,盡可能做到在新授課中的復習鋪墊部分和當堂達標檢測部分設計讓學困生通過思考也能解決的問題。如,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在復習引入中提問:商不變的性質是什么?學習“分數應用題”時提問:題目直接告訴我們哪幾個條件?要求什么?對于稍有一定難度但通過啟發引導就能回答的問題也讓學困生回答,并做到適時地予以鼓勵,以增強中下等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3.設計讓中上等學生才能解決的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盡量設計通過比較、分析、綜合后才能判斷、推理的問題讓中上等學生回答,以發展他們的思維。如,“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你還能找到其他更好的解決方法嗎?”等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對問題設置外,還要對練習題目進行分層設計,進行彈性處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在教學實踐中,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盡可能做到使全體學生都有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題。具體為: 1.對同一練習題目提出不同的解答要求。2.設計有梯度的鞏固練習。
三、優化分層指導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貫穿于整個教學始終。但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單靠集體指導還不夠,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指導。對于學困生,由于他們知識基礎比較薄弱,缺乏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對于這些學生,要結合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失時機地進行指導。如,指導學生根據數量關系列出算式、回答簡單問題、準確有條理地進行表述。通過指導,在補授知識的同時,教給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讓學困生逐步養成認真思考的習慣。在指導中,為了擴大輔導面,可以引入“兵教兵”的方法,讓小組內的優秀生對學困生進行指導和幫扶;對于中等學生,要指導他們也去做稍有難度的題目,也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興趣,增強自信;對于優秀生,要多引導他們做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如課本中的選做題、思考題,并組織他們積極參加數學活動課、興趣小組,讓他們擴大視野、拓寬知識面,提高分析能力和解題能力。
當然,有效實施分層教學,僅僅做到以上三點還不夠,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踐證明,在班內實施分層教學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面對有差異的學生,教師要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新課標提倡的“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在課堂上得到落實。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