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玉輝
摘要:中國制造2025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端技術人才的需求也給高職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高職教育應在專業設置、校企合作、完善教育體系等方面加強建設,重點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高職教育;技術技能人才
中國制造2025為中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制定了宏偉藍圖,是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的重要國家戰略,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支撐就是人才。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平臺,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高端智能制造業的興起必將提高對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別是一線高素質、復合型、技術精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將對高職教育提出重大的挑戰。
一、我國高職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現狀
(一)高職技術技能型人才規模巨大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規模龐大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為增加服務業和低端制造業勞動力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據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中等職業院校在校生人數為1256萬人,到2013年增至1803人。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人數2001年為479萬人,到2013年增至1007萬人;截至2014年,全國職業院校數量已達到1.33萬所,在校生數量近3000萬人。職業院校開設的專業基本涵蓋了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所有崗位與工作類型;職業教育招生也已占到高等教育的46%。
(二)高職技術技能型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
職業教育的規模已接近普通高等教育,但人才培養的質量仍然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存在差距,技術技能人才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據資料顯示,我國技能勞動者僅占就業人員的19%,高級工或高級技師嚴重缺乏,低端技術技能人才數量龐大。一方面,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國內低端制造業向人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南亞等地區轉移,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制造企業的轉移,我國制造業在中低端的競爭優勢正逐漸消失,對低端技術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幅度降低,低端人才數量相對過程,呈現飽和狀態。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創新乏力,追求規模效應而忽視核心技術研發,造成長期依賴國外技術輸入的被動局面,也導致我國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缺失。在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藍圖下,將重點發展新—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傳播、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設備。新興高端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端的研發人員,更離不開能夠把先進技術進行轉化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沒有操作層面優秀的人才,再好的理論、發明都無法成為具有工業應用價值的產品。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夠,人才培養質量不高
合作企業普遍缺乏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合作內容單一,校企聯系松散。企業與院校的合作幾乎都是臨時性的,當企業需要用人時,就接受部分職業院校學生的頂崗實習,或職業院校需要外聘實習指導教師時,才臨時與企業進行聯系,雙方缺乏長期戰略性合作機制。企業追求價值最大化的本性與高校承擔社會人才培養的功能很難取得統一,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很難實現企業的育人主體作用。缺乏企業的有效參與,理論與實踐無法實現對接交替,課堂教學與崗位鍛煉也不能形成有機整體,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很難實現技能增長和職業能力的養成,造成高職人才呈現低層次化,不能滿足社會對高職人才的期望,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脫節。
(四)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通道未打通
高職教育是按照學歷層次進行劃分的,屬于專科教育,我國還未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的其他學歷層次,造成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缺少有效途徑,近年來,國家積極推行中高職、高職本科銜接,但銜接制度仍待完善。再者,由于高職教育層次低,并缺乏上升通道,也造成社會的認可度普遍偏低?!岸鹘逃钡扔^念仍然較為嚴重,就業歧視廣泛存在,這也進一步導致生源數量及質量的滑坡,形成了惡性循環。
二、中國制造2025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
中國制造2025提出,我國制造業發展不再一味的追求規模擴張的速度,而要注重質量和效益。把創新作為推動新一輪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動力,要加強核心技術的研發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創新研發能力。要實現轉型發展,人是首要因素,制造強國一定是制造人才的強國,從美國和德國等制造業強國的經驗來看,重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是保持創造力的有力支撐。
(一)高科技含量產業需要創新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方向將帶來產業的全面升級,高科技含量業態將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低科技含量企業逐步被取代。在這一轉型過程中,生產方式的精細化和工作流程的不斷優化都需要大量能夠主動參與研發的創新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現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
將推動生產過程的智能化,也將全面提升企業管理、產品服務、后期維護的智能化。智能生產系統能夠替代人類完成大部分的簡單操作工作,從生產線上解放出來的員工將從事產品設計研發、工藝流程設計研發、智能系統管理維護等更高層次的工作。
(三)定制化生產、個性化生產要求產品制造者和產品設計者高度統一
產品的完成過程就是產品的設計過程。設計與制造之間的界限不再像傳統制造業那樣涇渭分明,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不僅要有動手操作的技藝,更要能夠應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設計研發,對產品的全過程都能夠理解和參與。
三、高職教育的轉型發展的思路
(一)專業設置調整
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10大領域,將帶來整個制造業重心的專業,也將帶來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的轉移。從整體上看,我國高職專業布局要進行統籌優化,使其能夠與制造業的升級換代相匹配,培養出適合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結合重點發展領域,將信息技術、互聯網思維引入到專業設置中,進行專業調整。
(二)強化校企合作聯合培養
一方面,高職院校培養了大量的畢業生,另一方面,企業抱怨招不到合適的技術技能人才,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脫節,校企之間的隔閡造成學校不能掌握企業的實際需求,人才培養效果不理想。高職教育應與用人企業聯合進行人才培養,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來,把企業的需求真實的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里,把崗位能力要求體現在課程內容和實踐內容里。讓企業和學校共同來主導人才培養,在理論知識教授層面,發揮學校的教學優勢,在職業精神、技術技能層面,體現企業實際操作強的特點。推進校企深度合作,突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培養出能夠適應高端制造業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三)構建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
構建層次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打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為技術技能人才的發展提供渠道,發揮職業教育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撐的功能。首先,中國制造2025的高端智能制造業的發展目標,需要大量的具備研發能力和進行知識技能轉化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向上游提升,豐富和完善職業教育層次是培養層次高移的客觀需要。其次,作為一種教育類型,高職教育也有完善層次體系的內在需求。職業教育長期作為學歷層級的底層,不利于其服務經濟社會功能的發揮,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輸出平臺,高職教育在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和認可,建立完整的培養層次體系是其自身的迫切需求。
(四)高職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通過大量的企業調查顯示,企業對高職教育人才的第一需要就是畢業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核心職業能力。然而,高職教育片面性的崗位能力培養造成了職業教育的短視。一個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高職教育中能夠完成,是需要長期的工作經驗積累和良好的職業素養熏陶以及持續的技術技能實踐。
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人,而不是制造能夠工作的機器,在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要求下,培育只有一技之長的技術工人的傳統職業教育功能已不能滿足要求,職業教育必須要成為培育具有創新思維、具有復合能力、智慧型、生態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