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開林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設計是初始環節,也是教學的框架,制作良好的教學設計對于整個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十分重要。教學設計是由教學目標、教學諸要素的分析與組織、教學效果評價組成的系統工程。因此,教師要從整體出發,把握重點,優化設計。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優化設計
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內容開放性強,知識點分散,在教學時如果缺乏計劃,會導致知識體系的零散,不能形成體系,這對于學生打好數學基礎是十分不利的。同時,新課標的大力推廣也給教學自主創造留下了極大的空間,所以教師要學會深入研讀教材,積極掌握科學教學設計方法。
一、深入研讀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本源,把握教材內容,靈活應用,才能描繪出教學設計的基本脈絡。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是根據教材一步一步安排教學內容,看似是對教材的絕對熟悉和遵從,實際上是對教材把握不到位的表現,缺乏靈活變通。
深入研讀教材首先要對教材的大致體系作了解,小學數學教材內容主要分為四大類: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在一年級上冊至六年級下冊教材中,部分或者全部包含這四部分的內容,我們了解教材內容后,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打散重組,把相關內容歸類教學,以形成知識系統。其次,把握教材重點。教材內容的重點是支撐教學內容的“中心”,其他的教學內容都是在此基礎上發散而來,所以在研讀教材把握整體架構后,要搞清楚教材的重點內容,以提高教學設計以及教學的整體效率。例如“數與計算”是整個小學教材的重點,數與計算又分為整數計算、小數計算和分數計算三部分,再向深層分析,整數計算又是重點,所以要把整數計算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著重教學,并在此基礎上發散開來。
二、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的設定是第一步,它是教學的指向標,決定了教學的大致方向和教學方法。設定合理科學的教學目標才能構建優秀的教學計劃,引導教學高效進行。如何確定教學目標才能稱之為合理呢?筆者認為,主要通過以下兩方面進行。
(一)參考課程教學標準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它可以作為一門課程整體的教學框架。課程標準是教學的普遍特征體現,盡管每個教師各自面對的教學情況和教學思想有所不同,即具有特殊性,但是遵從教學的大致方向,就能實現教學基本目標,再結合各自不同教學特點,進一步提高教學整體質量。《2015年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根據這一大體目標,教師的教學設計要體現公平性原則。每一個學生的智力水平不盡相同,但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在數學學習中獲得發展的機會,所以教學方法首先要適合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要求,其次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對應的教學方法補充。
(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教師在各自的教學過程中面對不同的學生的學習情況不相同,所以設定教學目標不能一概而論。數學知識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先天的智力因素以及后天的學習方法都會影響到學習的效果,老師不能通過教學改變學生的智力情況,但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影響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學目標的設定要符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能力,比如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學習加減法時,最多能掌握二十以內整數的加減法,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就不能要求學生能夠計算分數加減法,即使有少部分學生學習掌握,但是這并不符合教學普遍性的要求。
那么如何有效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呢?首先,需要老師與學生多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學習的疑惑與需求。其次教師在評閱學生的作業的時候,不能僅僅局限于答案的正確與否,還要透過學生的作業情況發現其中的問題,并且總結歸納出普遍的優點與缺點,再據此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諸要素的分析與組織
在現代教學中,教學主要有四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這四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教學的有機整體。根據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主動施教的知識灌輸者;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的灌輸對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對象,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內容;媒體是創設學習情境,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和完成知識意義建構的認知工具,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見,在組織教學四要素時要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放在首位,圍繞學生的發展要求、學習需求、學習情況展開教學;教師要擺正角色,由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指導者,靈活應用教學方法,使教學由知識的單向灌輸轉變為知識的雙向傳輸;教學媒體應用要合理,它應當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出現,協助教師更高效靈活的完成教學,而不是“喧賓奪主”,成為課堂教學的唯一途徑。
四、客觀、全面設定教學效果評價標準
教學效果優劣與否,是教學設計的最后環節,它既是對教學完成情況的總結,也是對后面教學的經驗或是教訓啟示,教學效果評價需要一個客觀且全面的標準,全面性是指評價教學效果既要考慮短期,又要放眼長期,既要從學生角度評價,又要從老師的角度評價。具體而言,短期內主要是教學是否完成了教學設計中設定的教學目標,完成度有多少;長期內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提升與否,提升的幅度有多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否有顯著提高;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通過老師的學習指導,是否掌握了相關知識,是否解決了大部分的疑惑,是否學習到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從老師的角度來說,要考慮自己在教學中有沒有按照預先的設定使用相應的教學方法,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是否存在改進的空間。客觀性是指標準要相對固定統一,不能在每次教學結束后主觀評價效果“好”或者“不好”,為了達到教學的客觀性要求,老師可以把評價的標準進行量化。例如具體列舉每一條標準,設置相應等級,由老師或者學生來評定等級,再統計結果,得出具體的數據,根據數據評定教學的效果。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不僅需要教師對教學的內容熟練掌握,也要求老師具備系統教育思維,學習無止境,教學的探索同樣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