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效輝
摘要:本文針對我國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就職業院校學生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原因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并且從實際出發,提出一些有利于提升我國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切實可行的對策,以期進一步改進和加強我國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12C-0009-04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價值觀越來越多元化,社會人際關系也日漸緊密與復雜,機遇與壓力同時存在,導致人們的內心矛盾沖突愈演愈烈,心理問題日益加劇。因此,人們在關注自身生理健康的同時,心理健康問題也得到了普遍關注。
在學校教育方面,心理健康的問題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明確提出:“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采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心理健康指導和教育,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善的心理素質,較強的挫折承受力和環境適應能力。”這也預示著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近些年,我國部分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發展。據相關調查研究發現,精神疾病是青年人較為常見的患病類型,而青年學生則是患精神疾病的高發人群。此外,受到心理障礙困擾的大學生人數也逐年上升。在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的高發狀態下,大學生因心理問題頻頻發生傷己傷人事件,不僅給個人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也影響了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健康發展。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得到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我國職業院校的學生屬于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是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具有群體特殊性,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加劇。因此,根據我國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識,提高心理素質,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能夠正確應對和合理處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和建設,已然成為我國職業學校高度關注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概念界定
(一)職業學校
為進一步促進我國的經濟和社會健康快速發展,提高勞動就業率,職業教育承擔著重要使命。在我國,職業教育主要分為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各職業院校是系統實施職業教育的主要場所,學生畢業后取得相應學歷。職業院校的招生對象主要是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或有初中、高中同等學歷的人員,三年學制。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貫徹義務教育的基礎上為社會和國家培養具有專業技術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不僅停留在文化知識的提高上,還要求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專業技術進行培養。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比爾斯提出的,而近年來對于心理健康這一名詞許多研究者都給予了不同的定義。《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提出,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們的心理活動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所具備的最優狀態。
1946年聯合國衛生組織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健康標準和理念,認為:“健康,不僅是涉及身體上沒有缺陷或疾病,也同時包括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健全。”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著名心理學家張厚粲教授認為,心理健康主要涉及內在心理狀態與外界環境具有同一性、個體心理過程的協調完整性、心理特征相對穩定性。還有研究者指出,個體的心理健康就是指人們能夠很好地適應各種外界環境,保持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通過意志努力來調整自己心理狀態,從而達到與外界環境的平衡協調狀態。
綜合已有研究者對心理健康這一概念的界定,本文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個體內部心理狀態與外部環境能夠協調統一,通過一定的意志努力,調整內部狀態,從而能夠很好地與外界環境和諧相處,保持相對穩定的內部心理狀態。
(三)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以心理健康為中心,有目的地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主要涉及心理健康基本常識的普及、心理健康意識的樹立和培養、心理自我調節的基本方法、異常心理現象的識別等。本文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職業學校的學生,因此采用狹義的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以相關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有目的地、系統地向學生講授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青年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現狀
在西方發達國家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被廣泛推廣和接受,并得到普遍的關注和重視,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通過已有研究發現,目前國外有關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主要包括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問題預防、診斷和評估,心理咨詢,心理檔案建立,學習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等。主要的教育途徑涉及傳統教學形式,課堂討論,角色扮演和自評估等形式,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樹立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識,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國內青年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現狀
我國有關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相較于西方國家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30年代左右。而多數的研究也是從引進西方國家的相關著作開始的。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現代教育的高度重視,我國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心理健康狀態的關注也逐漸加強,成為發展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縱觀已有研究,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研究還比較欠缺。而職業院校學生自身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容易產生一些問題心理或問題行為,屬于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因此,深入探討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四、我國職業學校學生主要心理問題
(一)自我認知偏差
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自我認知是否正確。自我認知即是自己對自身狀態的感知和認識。自我意識主要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監控三個方面。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意識包含適當的自我認識、真實準確的自我體驗和良好的自我監控。由于職業學校學生自身心理特點和個體心理特征的獨特性,存在自我認知偏差的心理問題,對自身的評價存在不準確性和非真實性。
1.自我中心感強烈。自我中心感強的人常常忽略他人的想法,很難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和自己的觀點上。職業院校的學生獨立性很強,自我觀念也較強烈,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依照自己的意愿能夠順利完成某些事情,從而提高自己的價值感和存在感。他們大多數處于青少年向青年過渡的年齡階段,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和長輩的溺愛,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不善于考慮他人的感受,甚至在關心和尊重他人方面有所欠缺。當他們在學校里失去了自我中心的位置,則會容易導致心理的失衡,從而采取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引起他人注意,獲得滿足感。
2.自卑。職業學校的學生通常缺乏正確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較低,對自己的品質、能力甚至未來都做出了不切實際的評價,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會,也將一事無成,總是低人一等。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過程中,他們較多受到老師的忽視和家長的指責,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我不行”的觀念更是深入他們的內心。對于通過一定努力能夠完成的任務他們始終回避和畏懼,不愿意去學習新技能,更不愿意去適應社會。
(二)適應不良問題
個體從熟悉的環境過渡到一個全新的陌生環境都會出現適應不良的現象。職業院校的學生在進入新的校園環境,接觸到新的老師和新的同學,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等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適應不良問題。適應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于熟悉和適應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就容易出現焦慮、恐懼、孤獨、自卑,甚至敵對等心理現象,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三)學習心理問題
無論是普通高校還是職業院校的學生,他們在學校主要的任務和活動都是學習。然而相較于普通高校,職業院校的學生自我監控能力較差,學習行為習慣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如學習方法適應問題、學習動力不足問題、學習興趣低下問題。
(四)人際交往問題
人際交往關系主要包括與父母關系、師生關系、同性交往關系、異性交往關系以及網絡交往關系等。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職業學校的學生處于青少年向青年過渡的階段,心理趨于成熟卻不完全成熟,仍處于叛逆心理時期。在與長輩交往過程中,可能會受到長輩的批評、指責,甚至是忽視和冷落,在遭遇這些時容易產生逆反和抵觸心理,導致人際關系破裂。在與同輩人交往過程中也容易出現不良的心理問題,如同性之間的相互盲目攀比,拉幫結派,異性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行為等。
(五)情緒情感問題
良好的、積極的情緒能夠促使人開拓思維,提高記憶力,同時能增強人際關系,使人保持身心健康。消極的、負面的情緒則會阻礙人的思維和行為,影響個體的工作學習效率和人際關系等。持續的消極情緒體驗容易導致抑郁、焦慮等神經癥。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職業學校的學生情緒情感問題較為明顯,主要表現為焦慮、恐懼、緊張和抑郁等。
(六)不良人格問題
我國職業院校的學生常見的不良人格問題主要包括:(1)沖動暴躁。有些學生往往因為一句話、一個小動作而情緒異常激動,易與他人發生口角,甚至拳打腳踢,引發惡性的打架斗毆事件。在職業院校中學生打架斗毆現象頻現,嚴重者甚至出現生命危機。(2)嫉妒。青少年情緒體驗強烈,年輕氣盛,總希望在團體中能夠超越他人。一些學生為了維護自己所謂的“自尊”,進而可能采取一些不恰當的方式誹謗、貶低他人,甚至通過一些過激的行為報復他人。(3)孤僻。職業學校的學生多數受過中考、高考失敗的打擊,導致一些學生出現認知偏差,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認為自己一事無成,更加孤僻和無助,喪失自信心,不愿意與人交往,厭煩周圍的人、事和物,產生空虛、孤獨的心理。
五、提高我國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策略
(一)社會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人是社會的人,職業學校的學生也同樣處于大社會環境之中,而社會環境是影響個體心理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良好狀態。
1.社會積極參與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社會應當明確社會環境對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心理環境,積極參與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個體成員大部分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都與整個社會大環境相類似,那么社會成員在社會環境中則容易獲得社會支持,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促進健康心理狀態的形成和發展。因此,社會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視他們的優點,也要接納他們的不足,并通過一定的方法促進他們不斷完善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2.社會媒體的正確輿論導向。社會媒介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和資源,關注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他們提供相關的信息,優化輿論環境,營造科學、和諧、積極向上的社會輿論環境,鼓勵學生樹立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識,不斷完善自我,發揮自己的個體優勢和群體特點,幫助他們成長成才,同時也要通過正面的宣傳和正確的輿論消除社會對職業學校學生的歧視和偏見。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習慣。
(二)學校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學校是學生進行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學校承擔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責任,是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渠道。
1.深化教育改革,轉變教育思想,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逐漸轉變教育理念,應以素質教育為終極目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正確認識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素質教育質量的重要部分和主要內容。幫助學生擬定系統、科學的心理健康課程,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學校加大資金支持,提高教師專業素養,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化、科學化。
2.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校開設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的重要途徑,是學生接受系統心理健康教育,樹立保持心理健康意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養,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和渠道。因此,學校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設相關課程。如可以根據學生年齡階段的群體差異,在不同的年級開設不同的課程。如針對剛入學的新生開展適應新環境、新學習和新職業的校園生活的輔導;針對二年級的學生,可以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溝通方面的輔導,幫助他們認識如何正確處理師生關系、同性關系、異性關系等,并且關注他們的情緒情感問題;三年級的學生則更多關注他們的就業擇業問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普及相關情緒管理和壓力管理的技巧,增強學生的抗挫和抗壓的能力。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級標準。在課程評定標準中,學校教育應逐漸摒棄單一的考試評價標準。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充分考慮職業學校學生的特殊性,形成多視角多維度的考核方式,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以及行為習慣的形成和改善等方面形成系統的量化評價。此外,除了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外,還可通過家長評價、學生自評、同學之間的互評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從而使評價更科學、客觀、準確。
4.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當前我國職業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許多學校也相繼成立了學校心理輔導機構和心理咨詢室。但不可否認的是,專門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專業教師相當缺乏,教師多以兼職為主,專業水平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因此,學校應當引進具有高水平的專職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自身也應有意識地不斷完善自我,加強專業學習,提高教學技能;學校還應加大資金投入,鼓勵年輕教師鉆研有關心理學的教育和實踐,注重相關課題研究,給予表現優異、成績突出的教師一定的獎勵,從而激發教師的工作興趣和熱情。
(責任編輯: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