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子欽
摘要: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是1953年由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先生提出的。而后文革期間,政治輔導員制度被取消,輔導員隊伍建設也隨之被迫中斷。到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歷了國內外劇變,我國開始重視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2004年8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件),明確輔導員的角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此時,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進入全面發展軌道。2006年7月直到教育部頒布的24號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才算是為輔導員隊伍建設開啟了春天時代。回觀此段歷程,“輔導員”可以說是相繼經歷了“政治指導員”、“政治輔導員”到“輔導員”的演變。
關鍵詞:輔導員;高校輔導員;輔導員工作
一、我國高校輔導員長期以來以及現在仍面臨的困擾
(一)流動性較大
“鐵打的高校,流水的輔導員”生動形象的表明了我國當今高校輔導員的現狀,輔導員隱性流失這一普遍現象在高校中較為突出,其帶來的危害性不不可小覷。高校輔導員主要由專職和兼職人員組成,采取聘用制、合同制,首先,制度的本身就使得輔導員處于一個不穩定狀態。大多數輔導員工作三五年之后也會順應潮流換崗位,也不乏有人選擇辭職,造成輔導員更新速度太快,造成了一種非正常的人才與投入培養資源的流失。輔導員隊伍的不穩定性問題是目前擺在高校面前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分工不明確
輔導員的工作職責不明確,存在“一職多務”的現象,輔導員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同時分工混亂、職責不明確給輔導員帶來了角色定位上的困惑。輔導員身處學校管理機構底層,受到多方面的壓力與管束。管理職能被強化,然而輔導員的育人身份容易被忽略,得不到學校和社會的廣泛認可以至于職業邊緣化。這些客觀條件造成了輔導員在組織上沒有歸屬感,工作上沒有成就感,不利于輔導員隊伍的良性發展。
(三)自身知識技能匱乏
在輔導員的聘用中,并沒有很全面的認定系統或數據。單一的篩選模式并不適用于對現在廣大大學生的思想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幫助。輔導員職業相對其他技能職業較特殊,本身不具有明確的選定模式。導致輔導員專業能力和素養與其應具備的工作條件之間存在著一定差距,而這種自身業務知識和技能的缺乏現象不是個案,而是各大高校的普遍現狀。
(四)激勵機制的不健全
沒有較好的激勵措施,一方面是因為輔導員職業的特殊性,不具備明確的判定規則。而另一方面,縱觀大學內部的資源配置,不論是行政資源、經濟資源,還是學術資源,基本是主要用于專任教師的。然而對于一份職業,不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激勵,對個人以及行業的發展來講都是必不可少的。這些無形中隔閡了輔導員與學校的感情,容易挫傷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成為輔導員隊伍建設中的不穩定性因素。
二、雙重身份下輔導員雙線晉升的現狀與改進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①推進高校輔導員職業發展進程,必須堅持落實輔導員“雙重身份”的管理體制,即要把輔導員同時納入高校專業教師隊伍和黨政干部隊伍的體系進行管理。這種雙重身份定位既是輔導員工作職責的客觀要求,又是輔導員隊伍長期發展的必然要求。這種特殊的雙重身份為輔導員的職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契機。②
(一)高校輔導員的雙重身份
雙重身份是輔導員職業的長期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輔導員的雙線晉升政策對輔導員的職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既可以幫助輔導員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也可以提高輔導員隊伍的質量。因此,無論是社會還是高校部門以及輔導員自身都要根據輔導員實際工作的情況,建立一個相對合理的機制,為實現輔導員的雙線晉升政策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氛圍。
(二)輔導員雙線晉升的改進建議
第一、制度層面:雙向激勵,充分落實高校輔導員“雙向成長”
1、輔導員工作理念的轉變
輔導員工作理念,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理論的基本精神,除了作為指導輔導員工作實踐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也體現了對輔導員工作的本質及其規律的理性認識和把握,是建立在輔導員工作之個體價值,體現了社會價值的認識的基礎上對輔導員工作理想狀態的一種追求。
2、評價機制的不足與改善
高校輔導員不僅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學校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最主要是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定力量。對大學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指導都不可或缺。優秀輔導員隊伍的建立從根本上關系到高校優秀人才的培養,輔導員隊伍不僅僅是在知識給予大學生學業輔導,更多的應該是思想上,心理上的輔導。不足之處:(1)評價目的強調考核功能,缺少個人發展關懷。(2)評價工作尚處摸索階段,缺少共性規范與個性設計。(3)評價指標側重管理職能,缺少專業發展引導。(4)評價機制上下聯動脫節,缺少系統全局性考慮。
優秀輔導員的培對輔導員隊伍建設至關重要,正因如此,對輔導員的評價機制就顯得更為重要,應該怎樣設立標準,怎樣來評定判斷一個輔導員的好壞。似乎即時是需要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也難以建立一套科學的優秀輔導員的選擇、考核體系。
第二、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由于本身工作性質的特殊性以及來自社會、學校的一些因素造成輔導員對自身的職業認同感弱化。
1、輔導員自身的改善
在心理因素方面,輔導員應做好正確認識職業性質,具有使命感。明白輔導員的責任不僅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還有心理上的輔導。
2、提升職業認同感
構建合理的評價機制,提升職業認同感。做到合理定位,明確職責,切實做好輔導員發展規劃。健全制度,搭建平臺,強化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升輔導員科研水平,促進輔導員隊伍專家化建設。構建合理的職業評價機制,提升職業認同感。
三、大數據時代下輔導員的順應提升
由于大數據時代來臨,大學生與互聯網的聯系緊密以至于互聯網已經成為了輔導員了解和幫助大學生的必不可少的法寶。
然而就輔導員本身需要具備的突發事件預警能力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一是預警能力,所謂預警能力便是具有預見性的,在事件發生之前,覺察到事情變壞的苗頭,及時遏制了事態的惡化。二是應對能力,在事情已經發生的情況下,能夠做到盡可能的完善并規避事件的惡化。
然而在大數據這一時代背景下,輔導員更應該順應形勢利用好網絡這一產物,在普遍大學生廣泛使用qq、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的同時把它作為自己與同學們交流,第一時間了解同學最真切的狀況的利器。從而更好的深入同學真實生活中的狀態,一方面有利于更好的關心幫助同學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從而更好的達到我們輔導員預警能力的效果。
同時在輔導員利用互聯網施展工作能力的前提條件下,還要具備自身的網絡素養,做到以身作則,文明使用網絡,宣揚正確的文化知識價值觀。
[注釋]
①馮剛,沈壯海.中華人民共和國學校德育編年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976.
②楊亞慶.輔導員雙線晉升的機遇與突破[J].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