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潘雪+王冬梅+解志堅


[摘要] 目的 觀察祛風通絡洗劑1號治療麻木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 方法 來源于該院的40例麻木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進行比對治療,對照組每天肌肉直射維生素B1與B12,治療組在注射維生素的基礎上采用祛風通絡洗劑熏洗2次/d,0.5 h/次。治療兩周后比較其效果。 結果 治療組20例患者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祛風通絡洗劑1號治療麻木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 祛風通絡洗劑;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 R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b)-0035-0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出現與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癥狀和(或)體征,高血糖是導致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原因。DPN確切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代謝紊亂,血管損傷,神經營養因子缺乏,細胞因子異常,氧化應激和免疫因素等均發揮作用。還有葡萄糖自動氧化使反應性氧化產物形成,導致細胞氧化應激和線粒體功能障礙。麻木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大部分都發生在患者的四肢,并且在麻木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初期癥狀大多是末梢神經循環不良會有冰冷感,逐漸地冰冷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麻木感,并且在被觸碰時會有針刺感,且大多是對稱性痛感或者麻木感,在發展就會出現蟻走感以及蟲爬感乃至與觸電感最終會導致肢體的潰爛現象,并且伴有著極大的疼痛感。上述的都是西醫對于麻木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敘述,而在中醫方面,中醫將之歸類為消渴癥與痹癥,肢體的麻木是痹癥最好的體現,并且中醫對于由于消渴癥引起的痹癥的治療方法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所記載,張仲景的《傷寒論》就有四逆湯的記載,而后又經過千年的研究目前中醫對于治療麻木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已經有了極為豐厚的經驗且治療效果也較為有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該院2016年6月—2016年7月的40例麻木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進行比對治療,平均年齡45.6歲,男性28人,女性12人。對照組20人,其中男性13人,女性7人,治療組20人,年齡27~66歲,男性15人,女性5人。對照組按照傳統的西醫治療方式,每天肌肉直射維生素B1與B12;治療組采用祛風通絡洗劑熏洗2次/d,0.5 h/次。分別治療兩周后其效果。治療效果按照治愈、顯效、有效、無效進行統計學處理,比較兩組間療效差異。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①患者年齡在20~70歲;②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麻木型診斷標準;③患者配合。排除標準:①依從性差的患者;②對足浴藥物過敏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患者給與肌肉注射維生素B1 100 mg與維生素B12 500 μg,1次/d;同時給與祛風通絡洗劑1號,基本方為:秦艽25 g、羌活20 g、防風20 g、白芷25 g、地黃25 g、當歸25 g、川芎25 g、赤芍25 g、全蝎2條、紅花20 g、甘草10 g,1劑/d加入足浴盆中沸水2 000 mL沖泡,待溫度降到37℃時將雙足浸入泡洗,以沒過雙足踝為標準,1次/d,30 min/次。
1.3.2 對照組 給與肌肉注射維生素B1 100 mg與維生素B12 500 μg,1次/d。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應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1.5 療效標準
參照2002年發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無效:臨床癥候、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
2 治療結果
常規治療基礎上給與祛風通絡洗劑1號對于麻木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著較為明顯的療效,與西醫治療相比其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3 討論
糖尿病在我國有著極速增長的勢頭,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且飲食與作息時間發生了改變之后,其發病幾率更是幾何倍的上升。在糖尿病的諸多合并癥當中其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周圍神經病變,對于這樣的合并癥西醫的治療方式主要以口服降糖藥物加上電療乃至介入支架進行治療,這樣的治療方式其費用極大并且效果也差強人意,并且有著較大的局限性,而中醫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方式則更為多樣化,其中以外用洗劑內服湯藥為最主要的治療手段,祛風通絡洗劑1號是以外洗為主,這樣的治療方式主要是借鑒了我國古代的藥浴治療手段,藥浴治療在我國有著極為悠遠的歷史,其最多可以追溯到原始時代,《山海經·西山經》中記載了黃顴“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腑腫”,就是用黃顴洗浴治療疥瘡。而在后來秦漢時代的《黃帝內經》《傷寒論》都對藥浴來治療疾病有所記載,到了唐代的《千金方》藥浴療法應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各科疾病的治療,而且還將其應用于疾病的預防,如《千金要方》載有“兒生三日宜用桃根湯浴……令兒終身無瘡疥”,并且藥浴這種治療手法在后來宋、明、清都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且效果都十分顯著。因此利用洗劑來治療麻木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并非是一種創新而是對于我國古代藥浴方法的一種沿用與借鑒,祛風通絡洗劑1號的方劑組成是:秦艽25 g、羌活20 g、防風20 g、白芷25 g、地黃25 g、當歸25 g、川穹25 g、赤芍25 g、全蝎2條、紅花20 g、甘草10 g,方劑的組方科學嚴謹,秦艽功用為祛風,當歸是養血補氣的,氣足才能統帥血液讓其流動不出現瘀滯,而全蝎則是一味以毒攻毒的藥物,其大量的應用于中醫治療中風偏袒等有著大量淤血的病癥當中效果顯著,紅花可以活血通絡,而甘草則能清熱解毒對于癰疽有著極好的療效。這個組方主要針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四肢進行熏洗,讓藥物通過水蒸氣進入患者的病變部位,其可以有效的環節患者的疼痛和麻木感。祛風通絡洗劑1號治療麻木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臨床上效果還是較為顯著的,相對于西醫單純的從血糖控制和止痛及維生素營養神經的治療方法,祛風通絡洗劑1號可以在控制血糖的降糖藥物聯合治療下對麻木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整體癥狀進行一個較為有效地改善,這種改善是根本性的而并非是短暫的止痛或者是單純的控制病情發展,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患者的肢體逐漸恢復知覺,麻木感也會有所減輕。因此從效果來看,祛風通絡洗劑1號的效果要比單純的西醫治療手法有效。中醫理論當中有痛則不通,痛則不通之說,祛風通絡洗劑其不僅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麻木癥狀而且還可以較為有效地對患者的疼痛進行抑制,對于中度到重度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而言其已經不再止于病變開始時的麻木感而是逐漸變為疼痛,且這種疼痛通常是一種難以忍受的疼痛,甚至可以讓人日夜難昧。針對這樣的情況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都會對患者進行止痛治療,而由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所發生的疼痛屬于神經類的疼痛對于這樣的疼痛很多藥物的抑制效果都并不理想,西醫大部分會應用布洛芬類藥物以及維生素對患者進行疼痛改善,而中醫在以往并沒有太好的止痛方法,但是自從中藥洗劑的出現,中醫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也有了較為有效的止痛方法。利用熏洗祛風通絡洗劑1號來對患者進行止痛治療,盡管在初期這種洗劑的起效速度沒有西藥布洛芬快速但是卻可以起到一個較為長期的止痛效果。除此之外,由于祛風通絡洗劑是中藥因此沒有抗藥性的顧慮,因此可以反復使用。因此,首先可以確定的是祛風通絡洗劑1號對于患者疼痛的止痛時間長且不存在耐藥性現象。除此之外,必須要說的是,西醫的介入治療周圍神經病變雖然有很好的療效,但是其本身是有很大局限性,其只能對由于動脈堵塞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起到很好的療效,但是一旦患者已經出現了潰爛或者其只是單純的慢性神經營養不良而導致的周圍神經病變,那么介入治療的手段就起不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中醫的祛風通絡洗劑1號則可以適用于大部分的周圍神經病變。與此同時也意識到中藥足浴治療本身也需要辨證治療,因此根據患者個體差異調整祛風通絡洗劑1號的一些成分,治療效果也可能會有著一定的變化,可作為未來中醫針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一個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梁曉春,郭賽珊.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思路與方法[J].中醫雜志,1999,40(1):52.
[2] 蔣國彥.實用糖尿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102.
[3] 高彥彬,呂仁和,王秀琴,等.糖尿病558例臨床資料分析[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15(4):50.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
(收稿日期:201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