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對于職業教育的要求和標準制定不斷專業化、應用化,高職英語教學由于其主專業性質和院校性質需要在職業導向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改革。高職英語教學本身應該更加注重它的社會導向性和職業需求性。文章據此,主要研究基于職業導向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策略。
【關鍵詞】職業導向 高職英語 教學改革 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116-01
高職英語教學應該有所區別于一般高校英語教學,高職教育更加注重職業性和社會性,專業要求和學術要求不高。但是在一些教學實踐中發現,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仍然沒能脫離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因此需要轉變教學理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一、職業導向下,高職英語教學主要要求
1.轉變教學理念
在這種大背景下,高職英語教育應該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與時俱進、積極創新,根據社會需求和實際國情,針對性的開展英語教學。傳統的英語教學目標就是教會學生聽英語、說英語,主要技能考察就是記憶。但是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應該更加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注重其職業價值和社會應用價值。英語專業技能就是能夠在自己從事的領域利用英語進行基本的外務溝通。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在進行英語教學工作時,要適當轉變教學觀念,講求英語水平的實際應用效果,在學生成績測定時,可以增加口語應試環節,降低筆試考評比重。
2.加強英語職業能力培訓
高職學生學校畢業以后進入社會各個崗位工作,不可避免的要處理一些外務工作,因此高職院校在英語教育中,要著重加強學生的英語職業技能培訓。例如可以采用針對性英語課程選用,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涉及的工作領域較多,但是英語的學習課程設置過于單一化,起不到專業技能培訓的作用。高職院校在英語教學課程安排上可以針對職業特點,例如醫學專業、物流專業、建筑專業等,加強專業領域的英語技能培訓。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與學生進行英語授課、英語交流,在詞匯量積累和專業名詞使用上都賦予職業化、專業化色彩,全方位的實現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以職業為導向,也為學生今后進入實際工作崗位英語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二、教學改革基本策略
1.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教師自身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方面不僅是英語方面的知識,還應該加強其他領域知識方面的了解和學習。例如教師主要教授數學專業的學生英語,那老師應該了解更多關于數學方面的知識,在課堂上對于專有名詞和故事性補充都要能夠信手拈來。教師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效率和自己的課堂教學成果。
2.專業職業化教學
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要在以職業為導向的基礎上實現教學改革,就需要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實現創新,提高課堂效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過于死板,主要還是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進行授課。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專業特點例如電商專業,進行場景設計、模擬,讓學生分別扮演客戶和服務人員進行產品服務、項目介紹以及投訴處理等。學生在模擬實踐中可以充分利用英語進行專業知識講解,一方面增強自己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又鞏固了自己的專業知識,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學科間的結合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3.實現校企聯合
高職教學的主要特點是職業導向性明顯,因此在學科教學時也應該著重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專業需求。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學校或老師可以積極聯系相關企業,安排學生短期課程實踐活動。例如針對學生的英語教育,可以安排學生進入外貿企業的線下工作崗位,從事企業英文郵件編發、文件起草翻譯、產品外文編輯工作等。學生在實際學習中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英語運用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自己英語學習的動力。
4.完善考核評價體系
學生中學的學習考核評價主要手段是考試,評價標準則是考試分數,這只應試教育下的既定模式,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在針對高職英語教學職業導向性特性的基礎上,需要不斷完善英語考核評價體系。一般的考試考核模式只能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對于實際英語水平能力測定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參考意義。就這一點而言,在英語職業性教學改革中,可以增加學生口語敘述、問答測試,減少紙質化筆試部分,全面考察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促進學生職業英語水平的提高。
三、結語
經濟水平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教學的改革和進步,國家越來越重視高職院校的相關教育情況,因而高職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也不短增強。高職英語教學應該深入實踐,以職業導向為基本要求,深化教學手法合教學制度的改革,強化學生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
作者簡介:
閆麗穎(1981-),女,黑龍江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