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婧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校招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也是高校十分重要的工作內容。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問題日漸增多,本文基于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分析并探討了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成因及教育對策,旨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建構積極的就業心理,從而合理擇業,成功就業,并順利適應職業。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心理 薩提亞家庭治療 教育對策
【基金項目】本文受2015年度山東省青少年研究規劃立項課題“高校共青團工作優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與人生規劃教育的路徑研究”資助,項目編號:SDYSB150324。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189-02
就業是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和熱點,關系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民生。“依舊嚴峻”、“壓力大”是形容近些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常見詞匯。從某種程度來講,就業心理問題影響了部分大學生的正常就業和健康發展。因此,研究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問題的成因,并探究應對這些問題的措施,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此外,對于高等院校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概述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由維吉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1916~1988)創建,通過冰山理論、自我環、家庭重塑等技術,優化家庭系統中各成員之間的溝通互動模式, 從而幫助來訪者應對個人問題,提升來訪者的自我價值,挖掘自身潛力,其主要目標是讓來訪者建立高自尊和表里如一的生存姿態。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獨具特色的技術有:冰山理論、生存姿態、家庭重塑、家庭圖、自我環、個性部分舞會、曼陀羅、冥想、溫度讀取等,其中冰山理論、生存應對姿態、家庭重塑是薩提亞模式中既重要又常用的技術,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廣受歡迎。其中就家庭重塑技術做簡單如下的介紹。
家庭重塑技術是由薩提亞發展出的一套干預方法,幫助人們重新整合進入在原生家庭的歷史和心理矩陣中屬于自己的位置,它同樣也提供了一種如何看待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自己的嶄新視角,并以一種新的觀念來看待現在和未來。薩提亞提出系統概念,并把系統分為個人內在系統、人際互動系統和原生家庭系統,主張從家庭系統改變個人。家庭重塑的過程就是將個體內在心理外化的過程,個體通過家庭重塑重新看待童年經歷,家庭規則,及其對自己當下生活的影響,從而放下過去的負擔,整合自身的資源,更好地活在當下。
2.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
大學生就業數量近三年呈現上升趨勢,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每年都會見諸報端。這樣的形勢不僅要求大學生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也對他們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挑戰。如果缺乏積極的適應能力,沒有正確認知自我和環境,沒有理性評價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就容易產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問題,使得原本穩定的個人冰山發生晃動,導致無助感和生命力降低。
2.1行為層面表現的問題主要有從眾、攀比、急躁和依賴
從眾指個體受他人或群體語言、行為等的影響,在態度、行為上表現出對該群體的趨同。大學生在擇業時易受環境和周圍人的影響,表現出隨大流,如加入考研大軍,結果要么導致自己錯失就業機會,要么影響自己的成長發展。攀比是一種盲從心理,指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盲目與別人比較,舍其所長,就其所短。不從自身實際出發,以他人的擇業標準來定位自己的擇業標準。部分大學生在擇業時像熱鍋上的螞蟻,常常心急如焚、東奔西跑,在并不完全了解用人單位的情況下就匆匆簽約,一旦發現結果有落差,則牢騷滿腹,怨氣沖天,情緒處于難以自制的急躁狀態。
2.2情緒層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和嫉妒
焦慮是一種復雜的綜合的負性情緒,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于可能造成心理沖突或挫折的某種事物和情境進行反應時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表現出不明原因的憂慮和不安。面對就業,部分畢業生感覺到巨大的心理壓力,寢食難安,患得患失,情緒極不穩定,表現出憂心忡忡、煩躁不安、心理緊張、意志消沉、無所適從。求職過程中,不少大學生人生經歷單純,因為屢屢遭受挫折,不為用人單位認可、接受,導致自我評價過低、情緒低落、意志力下降,表現出明顯的抑郁情緒。嫉妒就是對他人的成就、特長、優越的地位及條件持羨慕又抱以敵視的情感,往往借助貶低、誹謗甚至報復的手段求得心理補償或心理滿足。在擇業中,有的學生把朋友當對頭,朋友關系惡化,團體人心渙散、人際關系冷漠,而本人卻在痛苦和煩惱中掙扎,影響求職行為順利進行。
3.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上述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是社會環境、家庭教育和自身人格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社會經濟環境和制度方面,就業結構性矛盾和勞動力供求矛盾長時間并存,再加上高校擴招,使得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競爭更加激烈,使得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學校教育方面,雖然自2008年以來,高校普遍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但在教育效果、課程內容、授課形式等方面仍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作者隨機抽樣選取了全省約5400名大學生做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多數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但是仍有接近50%的學生對于自我、環境、目標沒有清晰的認識,且對于未來缺乏足夠的信心,在具體探索行動方面,有超過50%的學生需要加強。這必然導致許多大學生在臨近畢業時還對就業、擇業等問題認識不清,產生迷茫、困惑、煩惱、焦慮、急躁等情緒。
家庭教育方面,每個學生都處于跟父母的“三角關系”中,其對職業的認知、期望、觀點,某種程度上均來自父母對職業的認知、定位。此外,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讓許多家長對子女過分溺愛和嬌寵,使得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形成較強的依賴性,而挫折忍受力降低,從而容易導致就業過程中的情緒問題。
4.基于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的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教育對策
4.1“以人為本,尊重人性”的人本主義教育觀
薩提亞模式強調的人的正向發展力量,注重的是成長取向,而非關注病態。薩提亞認為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崇高的生命力量,這種潛在的內部力量在人們與家庭和外界接觸時被激發出來,這個過程中人們不斷地轉換舊的生活模式,嘗試新的經驗,提高對自我的認識,從而獲得自我完善和自我確認,更健康和快樂地生活。這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有關大學生就業、職業規劃教育、咨詢過程中充分尊重人性,以積極正向的角度看待學生的潛力和改變的可能性。
4.2發揮“冰山理論”在共情中的積極作用,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咨詢過程中不僅僅在行為層面去引導,而需要進入到學生的內在層面,如感受、想法、期待、渴望,甚至是生命力的狀態,陪伴學生去探索,這一點薩提亞模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式和思路,當學生看到內心的渴望時,再提供一些自我關愛的方式,對于幫助學生處理情緒、觀點等層面的問題是非常有效的。
4.3提升自身“一致性”程度,提高問題解決的質量和效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一致性程度和反省能力決定了問題解決的質量和效率。要做到身心合一,大多數時間保持一致性溝通,即使出現四種非一致性溝通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通過自我反省及時調整,真正做到無條件接納學生,沒有評判,沒有說教,這樣,學生在“被允許、被接納”的氛圍中感受到安全,由此建立雙方的信任。
參考文獻:
[1]顏培紅.薩提亞模式的傳承與發展[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16):7-10.
[2]維吉尼亞·薩提亞,約翰·貝曼等.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6:191.
[3]曹鳴岐.論大學生焦慮情緒的調節[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2 (5): 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