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良
摘 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利用“矛盾沖突”“互逆應用”“游戲設計”等方式,產生趣味性、開放性以及高效性,引發學生自主探究,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促進認知,拓寬思路。
關鍵詞:趣味;教學設計;矛盾;互逆;游戲
一、產生矛盾,爭辯之中明數理
“真正的思維起源于某種疑惑、迷惑或懷疑。”矛盾沖突的產生能夠綻放思維之花[1],通過矛盾的處理更進一步明白數學的道理。因此教師設計教學時要設計一些“矛盾點”,抓住學生的“趣味點”,把握課堂的“重難點”,讓學生思而不倦,興趣盎然。
筆者執教的人教版五年級下《容積與容積單位》這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驗容積和體積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教師拿出兩個杯子(小紙杯60ml,大紙杯480ml),問:這兩個杯子哪個體積大?(大杯)。追問:大杯的體積大約是小杯的多少倍?(學生猜得5~10倍之間)。教師裝滿了礦泉水,請學生A先到臺前,要求用平常喝水的速度把一杯水喝完,并計時。再問:用了3秒多一些,大家想想,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把這一整大杯全部喝下,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可想而知,大杯在不到1分鐘的情況下喝完,學生開始疑惑了,在進一步的假設和交流中,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容積和體積的區別。利用學生已有的體積與容積模糊的體驗,制造矛盾點,產生思維的火花,明其數理,思考自然就深刻了。
利用教具或情景文字,產生一些與已有認知矛盾的現象,通過探究,可以一針見血地體現知識點間的聯系和區別,讓課堂富有開放性、操作性、合作性、趣味性。[2]
二、逆的應用,環節創新豐數感
構成數學之美,導致數學之靈活其中一個原因便是“互逆”現象,在此“互逆”思想在學習方法與技能、知識拓展與運用上,甚至在教學的設計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注意運用些“逆”的思維,創意可以源源不斷,靈活多變。
筆者在《方程與方程的意義》一課的結尾運用逆的思想設計,給出方程讓學生編創故事情境,豐富其數感,讓其感覺生活處處有方程。同樣的,在上計算課時也可以這樣設計,難以想象學生從一個乘法算式中編輯出總價與單價、數量的關系,路程與速度、時間的關系,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的關系……最后很自然地進一步得出“這其實就是倍數問題”的緒論,比起“給情境—分析—列式—總結—變式”這個傳統的過程會更有趣味性和開放性。過程對學生而言,是多么開心的創作,多么有趣的體驗。而“逆”的使用也可以比較幾個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三、趣味游戲,寓教于樂做數學
趣味游戲是設計一定規則把知識融入其中運行,短小精悍,簡單易行。趣主要體現在“猜”(各有所思,推理分析)“競”(你追我趕,富有成就),“異”(情況豐富,結果難測)“達”(嚴謹達標,互相監督)四個方面。
如在執教五年級“質數和合數”時,許多學生容易把“質數和合數”混淆,在課末讓學生玩“質數牌”(將2~47的自然數制作成96張牌,其中15個質數各4張,另外“2”增加5張,則質數有65張,合數31張),游戲規則:①6人玩,3人為一組,一組出合數一張,另一組則出兩張質數,使得兩張的質數和或差等于合數。②組員可以交流合作,但不能看對方的牌,走錯要罰加一張質數。③相互輪流出牌,若對方沒有對應的質數,或走錯,可以繼續出合數牌。手上合數的牌先走完的人獲勝。這樣利用打牌的模式,讓大家共同監督,在玩中學,還可以靈活地掌控自己的“好牌”,更深一層理解質數以及其與合數之間的關系。
筆者和幾位教師收集或改編的如上游戲共有百余,在實踐中再進一步得到改進。把數學趣味活動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提高學生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習興趣的方法策略,也體現了當今“做數學”的教育觀點。[3]
“水有源,故其流不窮,木有根,故其生不窮”。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會自動持續地學習;學生有了知識的體驗,就有教育的可能和空間。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把趣味體現在數學規律中,學生更會樂于發現,把趣體現在數學本質中,學生更能樂于探究,把趣味體現在學生天性上,學生更加樂在其中。學生在充分體現其主體性的過程中,發現數學之美,其樂亦無窮。
參考文獻:
[1]余淑娥.認知沖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9).
[2]林碧珍.新課程標準例釋(小學數學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周玉仁,楊文榮.吳正憲的兒童數學教育——真心與兒童做朋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