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昆

【摘要】本文基于通識教育的視角,分析構建大學英語通識課程體系的理論原則和實施框架,作為課程設計、教學目標及教學大綱的基礎,從而滿足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計應以通識教育的內涵作為指導方針,從不同角度強化英語課程內容的多元性,建構能夠融合英語語言技能、各領域相關知識、專業英語能力需求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通識教育 應用型本科院校 框架 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61-02
一、引言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專多能、博學多才、具有良好教養的人的教育。通識教育區別于專業教育,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所提倡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F代通識教育以1946年美國哈佛大學基于實踐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為典型標志,提出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具備有效思考、溝通、能作適切判斷、能認知價值的能力能四項條件的完整個人,規劃出通識教育課程應囊括三個領域——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F代通識教育以適應社會要求、滿足學生興趣和維系文化傳承作為主要特征,受到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視。
中國的現代高等教育始于19世紀末,1898年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成立,代表西方模式的新型大學的引進。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章程規定:大學以“端正趨向,造就通才,明體達用”為“全學之綱領”。1903年,清政府頒布《奏定高等學堂章程》,進一步規定大學預科階段必須學習人倫道德、經學大義、中國文學、外語、歷史、地理體操以及數、理、化等通識教育性質的課程。民國以后,中國高等院校實施通才教育模式,重視通識教育。1912年民初教育宗旨表明“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反映了西方自由教育的基本思想。北京大學當時規定,本科一年級以哲學史大綱、科學概論、社會學大意、第一外語、第二外語為共同必修課,占一年級學分總數的50%左右。這種具有濃烈通識教育色彩的模式被其它大學所效仿。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與教育改革的深化,不少高校進行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嘗試,加強文理結合與滲透。1988年,北京大學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畢業生跟蹤調查的結果,制定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方針,旨在加強學生基礎素質教育。1995年初,國家教委發出《關于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從而確立了大學推行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路和做法。1996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素質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推動大學實行文化素質教育。
二、課程定位
大學英語課程是我國高校開設的公共基礎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業及提升學歷都有重要影響。2007年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在“課程設置”中提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素質的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赃m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課程的通識教育定位,決定了在設計課程體系時應強調知識的學習與社會生活的緊密結合,與專業課程學習相輔相成,從而使學生能夠將語言學習與各種知識加以整合,構建脈絡清晰的知識體系。
三、課程目標
應用型本科大學的學生學習注重理論與實務,旨在培養學生成為受企業歡迎的人才。定位為通識教育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不但要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創新、思考能力的培養,以及實際操作能力的養成。因此,以“培養具有工具、專業、人文、人格、行動力五個基本素養,掌握職業生涯發展的學習、實踐、適應、創新、可持續發展五種能力,在學習中建立融理論、能力、素質為一體的專業知識體系和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體系,受社會歡迎、有社會責任擔當的應用型人才”為大學英語通識課程體系總目標,其教學宗旨為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獨立思辨能力與終身學習習慣,整合各領域知識,提升人文素養與技能,拓寬國際視野。其課程教學目標可
四、課程設計
大學英語通識課程不僅是讓學生學習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還包括培養思辨能力、分析、整合等其他技能,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需的跨文化溝通、解決問題與適應不同文化等人文素養。因此,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及啟發式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國際化視野與跨文化觀點。在知識領域方面,就已有師資結構及學科背景進行規劃,全面性地將不同領域的主題知識與語言教學相結合,建立英語通識課程體系。
從技能培養層次方面,大學英語課程分為實用英語和應用英語兩個階段、通用類與專業類兩種類型。實用英語課程以提高英語基礎知識、學習策略、培養學生語言學習興趣與認知策略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基本閱讀能力、聽力理解能力與基本的對話能力為教學重點,為業技能訓練奠定基礎。應用英語課程采用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以鞏固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為切入點,結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一般標準與學生專業需要,訓練并提高其使用英語進行“聽說”與“寫譯”技能為突破口,啟發學習主體的跨文化意識與素養,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以有效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學習效果。通過多元化教學、學習活動,將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與課程學習相融合,以校企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合作形式,培養學生參與真實社會的適應力及對公共議題的敏感度。
在課程特色上,大學英語通識課程注重實用性和趣味性兼備,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英語競賽活動,如朗讀、寫作、話劇、歌唱比賽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選拔具有專長的優秀英語人才。鼓勵學生參加海外大學短期交換學習項目,按學生海外大學就讀期間成績單計算其大學英語成績,并以此舉措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及擴大國際視野。
五、結語
語言知識是所有學習的基礎,是追求更高層次理論學習,拓展國際化視野的必備條件。將大學英語課程定位為通識教育性質,課程教學的重點就從以語言知識為核心轉為強調語言溝通及實際應用能力,這符合國際化社會發展對溝通的需求,也使高校擺脫傳統大學英語課程框架,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和人才培養目標規劃具有特色的課程群,并融入多元選修課程,以符合學生升學及就業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Harvard committee.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5.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S].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 Bloom B C. Taxonomy of Education Objectives: Cognitive Domain. NY: Longman, 1956.
省級 海南省社科聯 應用型本科大學通識英語課程體系構建與規劃 HNSK(ZC)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