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政治高效課堂是每一位老師努力的方向。本文結合實際的教學案例,從問題情境如何創設、如何進行問題設計等六個方面進行論述,以期為構建政治高效課堂提供一定的借鑒與思考。
【關鍵詞】高效課堂 教學案例 問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70-01
一、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政治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通過細致思考和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例如,在學習《新時代的勞動者》時,我以李師傅的煩惱為思維主線,通過失業——擇業——就業三階段的故事將勞動、就業和維權串成一條思維線進行教學。運用一例到底的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從中深刻體會李師傅就業和維權的艱難,積極主動地為李師傅出謀劃策。
二、精心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創設問題情境后,需要設計出具有思考性、層次性、有價值的問題,從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就《新時代的勞動者》而言,我設計了如下問題:1.李師傅為什么要勞動?2.通過李師傅的見聞,結合材料分析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有哪些?3.對癥下藥:假如你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如何解決就業難題?假如你是李師傅,作為普通的勞動者,你又該怎么辦?4.談談你對上述觀點有何看法?5.李師傅的哪些權益受到了侵害?假如你是李師傅,結合生活中親朋好友維權的案例,談談如何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在進行問題設計時需要注意的是,問題的設計要緊扣學習目標,同時要符合學生的思維難度,將問題設在學生的思維障礙之處。
此外,問題設計要有一定的開放性。例如,在《新時代的勞動者》問題設計中,設計了“談談你對上述觀點的看法”,此問題讓學生思維的空間較大,認為觀點正確,則闡釋正確的理由;若認為觀點不正確,則說出錯在何處;若認為觀點片面,學生則需要從正反兩個角度分析,指出合理性并說明理由,還要說明誤區何在及正確的做法。對于這種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在思考、分析與傾聽中善于抓住意見的分歧之處,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從回答過程中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方法。由此可見,問題設計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問題實施的效果如何。
三、教學實施要“舍得放手”,讓學生充分表達
《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提到“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自主獲取新知的態度和能力”。[1]在政治課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比如,在出示家庭討論會中的四種觀點讓學生談看法時,不能一味學生回答后便急于總結,而要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之后師友互助,交流討論,充分表達學生自己的觀點。
要懂得“你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會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要懂得“舍得放手,大膽放手”,將問題拋出來,留給學生解決。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能打斷學生,讓學生把話說完,一位學生回答不全面時,教師不急于引導補充,而是留給其他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并進行補充,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本節課在涉及該問題時,我改掉了之前的毛病,沒有急于評論點撥,而是靜靜地傾聽學生的發言,待學生充分表達自己見解之后再給予點評小結。
四、善引巧撥,表揚、鼓勵學生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2]例如,在學習《新時代的勞動者》時,當學生在回答從國家角度如何解決就業問題時,問題回答得非常棒,但我只是表揚學生回答得非常好,這種表揚過于簡單,應該恰當地指出學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將表揚具體化。再比如,一位學生談自己看法時,提到“就業既要靠政府,也要靠個人”,這本身就是一種辯證思維,學生回答得比較好。所以當學生回答問題答得很好時,教師需要做的是贊揚,并且是具體贊揚學生回答問題好在哪兒,不可泛泛而談。經驗豐富的老師在點撥、表揚學生時都十分具體,例如,一位老師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表揚學生說:“回答得真棒!我都沒想出來,你想出來了”,類似的表揚還有“你比專家還厲害”等等。因此,要想構建政治高效課堂,作為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恰到好處地點撥評價,當學生回答較出色時,一定要運用具體的語言來表揚激勵學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學習更有自信。
參考文獻:
[1]《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73.
作者簡介:
趙小榮(1987-),女,漢族,碩士研究生,河北唐山人,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第二中學政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