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業紅
【摘要】初中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其中一個目標就是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的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關鍵詞】教學模式 新課改 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107-01
課改的成敗決定于教師的課堂實施過程。要真正實施課改就必須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真正讓學生動起來。采用 “互動式教學模式”能很好的達到這樣的效果,很容易調動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特質,給他們更好的展現自我的機會,同時也能在互動中暴露不足,還有利于互助交流意識的形成,使學生的身心、情緒、性格等情商方面得到很好的發展,更適于培養現代型多元化的學生。
一、實驗研究歷程及效果
我在經歷了對初一——初三兩輪學生實施“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后,深有感觸,這種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最大收獲還是來自學生:表面上的變化是課堂氣氛好,活躍程度較高,思維反應靈活。從開始的束手束腳,變得大膽活潑,就連思維遲緩的學生也有了很大的轉變。
學生剛入初中時,還不適應中學的教學方式,聽課狀態不好。部分學生回答問題抓不住重點,思維不著邊際,只能答一些直接性的淺顯問題,稍微一變化、靈活一些、就應付不了了。大多數學生的概括、分析、綜合表述能力不強,較害怕回答問題。
所以在開始階段,課堂進程較慢,互動環節設置較少,主要在概念、性質的具體應用上進行互動討論。經過一個月左右,學生適應了這種教學模式,知識也有了一定的儲備后才逐漸放開,讓學生大膽去爭論,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就這樣經過了一年的有意訓練,學生的聽課能力明顯增強。對問題的理解、分析、表述都達到了較高的層次。在每次公開課之后,聽課教師無不贊嘆這個班的學生的氣氛之活躍,反應速度之快,回答問題之精妙。
除了課堂基本教學環節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外,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設立了自我互動環節。對于課后作業,多是第二天由學生自愿講解,對于書寫過程、關鍵問題再由我總結強調,學生當時就在作業本上用紅筆修改批注,課后再整理到改錯筆記本上。老師就可以重點查看批注部分,這樣做的效果比傳統的批改作業更具有實效性。在輔助資料的運用上,選定的練習冊題量小,但講解多——知識點概括、題型總結、錯例分析、中考拓展等,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理解,自我檢測,對照答案自我核查、評分并改錯,對于不懂的難題與同學、老師研究討論,最終把問題徹底解決。整個三年下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獨立性,都有明顯改進。學習成績也在穩步提升。
通過兩屆學生六年來的互動模式的教學,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所以后期一直沿用、改進。除收獲了學生的成績,更主要的是收獲了學生愉快學習數學的情緒、認真參與的態度和積極鉆研的進取精神,真正打造了數學綜合素質較強的有發展潛力的學生。
二、在互動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應避免的誤區。
1. 互動不能流于形式。
互動活動應滲透穿插在教學的基本環節:“回顧復習——新課引入——問題展開——例題選講——習題鞏固——課堂小結——作業講評——測試反饋” 之中。在每個環節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適當地進行互動活動。對于有必要讓學生進行討論的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動起來,但事先必須明確探究的方向和議題的范圍,不能盲目,浪費時間。對于比較淺顯直接師生對話就能解決的問題也沒必要耗時,不能為了討論而討論,走形式。
2.互動要多樣化。
互動討論的問題可以不拘一格,或事先擬定,或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提出,或是課堂中突現的,盡量讓學生有一個思考互動解決的過程,不要怕占用時間。互動形式可以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還可以自我互動,要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地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調動起來,使學生真正動起來。
3.討論一定要有明確的結論。
對于每一個討論議題都要有明確的結論,不能不了了之。要通過討論解決不懂的問題,明確更好的解題策略。
4.鼓勵創新,允許失敗。
對討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閃光點”,要及時肯定、鼓勵。對特有創意的思維要及時總結積累。對于探究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錯誤觀點,要充分利用,正確引導,從而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這正是通向成功的橋梁。決不能盲目批評,斷然否決,以免打消學生的積極性。
5.互動要面向全體。
互動是師生全體的活動,對于不愿意參加活動的基礎較差的同學,也要多給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把稍微簡單的問題交給他們,或讓他們說說對問題的結論的理解,盡量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
在課改的進程中,還有很多需要改進提升的地方,我們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李玉琪.中學數學教學與實踐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羅小偉.中學數學教學論[M].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