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偉 溫玉清 姜吉瓊 張哲 海杰峰
【摘要】在協同創新模式下,地方院校各專業必需重新構建課程結構體系,以專業知識為基礎,專業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結合本學院化工專業的教學體系,總結了幾點實施過程的體會,為進一步完善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協同創新 化工專業 教學體系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2015JGB241);桂林理工大學研究生優質課程建設項目(105962016yz kc020);桂林理工大學課程(群)教學方法及考核方法改革建設項目(7-19)。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243-02
在2011 年教育部啟動了“2011計劃”,明確指出高校要建立協同戰略聯盟,提升創新力[1]。以適應社會對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和對高級專業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教育資源仍然相對不足,還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人才培養需求。而協同創新,就是整合社會各方面優質資源,積極構建新機制,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服務,這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
化工專業是一門有特色且應用很廣泛的學科,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生產、設計、優化與管理的能力;但目前普遍現象是化工專業本科生缺乏實踐創新能力,不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做出相應的對策。因此,本校化工專業響應教育部號召在化工專業教學實施中引入協同創新機制。在協同創新計劃實施過程中有一些體會總結如下:
一、協同創新模式下的教學
創新型化工專業人才要有創新的意識和思維,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知識儲備和技術創新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心理品質[2]。因此,化工專業在理論課程框架上要以專業知識為基礎,專業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建立知識與能力互融的課程體系。于是,我們建立以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創新實踐體系相結合的人才培養“三體系”。理論教學體系中“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體現專業共性與專業特色關系,滿足學生發展針對性需求,實踐教學體系中“基本技能+綜合應用能力+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體現厚基礎與寬口徑關系,滿足學生發展適應性需求,創新實踐體系中“第二課堂”,體現有限學時與提升能力關系,滿足學生發展持續性需求。在培養過程中,產學研三方協力支撐“三體系”建設,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達成。根據化學化工專業實踐教學特點,構建出一套與現有設備相互補充,虛實結合,能實不虛、校內外聯動的綜合性教學方法。將虛擬仿真教學與真實生產實習實訓相結合,開發與生產過程密切相關的技能實訓教學項目,在校內通過引進企業生產線(電源裝配車間),在校外充分利用企業職工教育培訓中心(北京燕山石化),對學生進行“準員工”生產實訓,將企業優質資源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同時引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導師課題、專家講座、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
二、協同創新模式下的人才
在協同創新模式下,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教學內容與實踐的緊密性,建設一支多類型、多維度的兼職教師隊伍,就顯得很重要了。本專業結合區域特點和專業特點,選聘了一批企業、科研院所的工程師和教授作為兼職指導教師或者特聘專家。其次,鼓勵在崗教師提升業務水平和創新能力,同時拓寬自己的國際化視野。
三、協同創新模式下的管理
國家提出高校育人的協同創新模式,就是要協同各方建立起資源共享、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各方責權利明確和科學高效的協同創新組織管理體系。本校科技處、教務處、人事處和學工處等各部門協同合作初步建立起一套協同創新的管理模式,有力的保障了本專業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深有體會的是,一個好的人才培養模式還學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這樣才能發揮出更好的效果。
總而言之,協同創新已經成為國家科技工作的全新組織模式,成為國家、地區提高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高校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不二選擇。它是全方位的、立體化的、多維度的人才培養模式,既考驗高校也考驗社會的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徐竟成,黃翔峰,朱毓秀,等.環境學科創新實驗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7):95-97.
[2]陳遠道,周詩彪,張大順,等.協同創新機制下應用化學專業課程體系之構建[J].廣州化工,2014,42(8):199-200.
作者簡介:
尚偉(1978-),女,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電化學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溫玉清(1976-),男,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電化學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