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芬
【摘要】作為語文老師,教好作文,是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除了常規的作文教學方法外,我們可以另辟蹊徑,找到一些方法和竅門,對自己和學生不無裨益。作文課堂教學應是以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新的有效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習作時變被動為主動,從“要我寫”向“我要寫”轉變。
【關鍵詞】作文教學 方法指導 提升水平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137-02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最討厭寫作文。其實,也有很多老師討厭教作文,不知道如何來指導,學生寫的作文,也不知道如何來批改,覺得無從入手。身邊的許多語文教師談及教語文,最為頭痛的還是教作文。許多的評優課、公開課,很少會看到老師敢于挑戰,展示一節作文課的。看來,學生不愿意寫作文,根源的一部分還是在老師身上。除了為數不多的特級教師賈志敏、宋運來、管建剛……他們敢于迎難而上、敢于創新突破外,生活中,愛教作文的老師真的很少。然而,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教好作文,這卻是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
新《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作文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要求,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很顯然,這要求給我們語文教師的啟示就是:作文課堂教學應是以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新的有效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習作時變被動為主動,從“要我寫”向“我要寫”轉變。作文教學中如何才能實現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呢?
除了按照大綱、課標、教參的要求,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進行指導外,我們還可以另辟蹊徑,找到一些方法和竅門,說不定對自己和學生不無裨益。下面,我談談自己工作十幾年來,在指導學生寫作文的幾點收獲。
一、了解學情,胸有成竹
1.基于學生年齡的特點
小學高年級這個年齡段有學生自己的整體特征。他們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態度,并且隨著主體意識的覺醒,自我意識自我主張自我控智能進一步加強。隨著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強,對集體的責任感進一步提高,出現了較強的學習動機,對他們學習的指導有針對性和啟發性。在寫作文這一塊,他們已經能夠根據題目意思,寫出語句通順、段落層次清楚,中心明確的作文;但是也存在普遍的缺點:不會審題,沒有材料可寫,開頭困難,寫事情的經過搞不清頭緒,抓不住事物的特點,事情的重點不能把握,觀察積累不夠,視角不夠獨特,不會用好詞好句等等。這些特點都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普遍的通病。
2.基于本班學生的情況
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特點,語文老師可以統計一下班級里有多少學生喜歡作文,平時喜歡寫哪種類型的作文,篇幅大致能達到多少字?作文材料主要來源是哪里?以及從平時學生交上來的日記中能發現班級的總體請況,哪些孩子的作文水平比較薄弱等等。再根據這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二、另辟蹊徑,巧用方法
1.用“它山之石”來攻玉
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半抄”,很多優秀名家的作品被我們喜愛,廣為傳頌、廣為引用,這樣才有了它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紅樓夢》這本書,喜愛的人非常多,張愛玲也是其中一個,她有好幾本不同版本的《紅樓夢》。她拿這幾本書進行細細研讀,然后進行比對。后來寫成的《紅樓夢魘》中,專門對各種版本書中的不同點一一挑出來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其中的錯誤,遺漏。她的許多作品中,很多地方的句子寫法都出自《紅樓夢》。比如說話的語氣,描摹人物的外貌動作等;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百年孤獨》一書中有一個經典的開頭。“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種開頭的寫法對后來全世界的作家影響非常大。莫言坦言:“在1984年、1985年,中國文壇有許多(馬爾克斯的)模仿者,我早期寫的一些中篇像《球狀閃電》《金發嬰兒》也有它的痕跡。像《百年孤獨》的開篇句式,在許多小說里也可以看到,但這不是我們有意識的模仿,而是它給人的震撼力特別大。藝術特點鮮明的作品,模仿起來是最省事的,只要喜歡上它,寫作時就是不自覺地模仿他的特點。”因此,我們也可以教會自己的孩子,在看到好的文章后,把它記住,以后寫作文的時候可以沿用對自己有用的地方,這些東西本來不是你的,經過你的加工,寫到了你的作文中去,使你的作文增色不少,那么,這個觀點和看法也變成你的了。
2.搭框架結構來寫文
小學里的課文常見的結構有總分總、總分、分總這樣幾種。這樣的文章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便于學生掌握、記憶和背誦。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文的時候,也可以采用這幾種常用的結構,這類結構易于操作,又使文章結構嚴謹。掌握了這幾種方法,寫文章放出去又能收回來,特別是在結尾處能寫上與開頭呼應的句子,或者點一下題,那就更好了。通常寫這幾種結構作文的方法,老師是一般都比較喜歡教給孩子。
3.借生動語句來飾文
我們在進行句子練習的時候,我們會練習擴句,試著把一句簡單的句子加上修飾成分使它更具體,更生動。低年級的時候我們就教會學生擴句。如果依據句子用上幾處修飾成分,可以使原來的一句長句子變得具體,更能夠表現事物的特點。比如在《煙臺的海》種,作者寫涌浪撲向堤岸,他是這樣說的:“小山似的涌浪像千萬頭暴怒的獅子,從北邊的天際前赴后繼,鍥而不舍地撲向堤岸。”這里的“小山似的”“千萬頭暴怒的獅子”“前赴后繼,鍥而不舍”等修飾成分寫出了巨浪的壯觀景象,而正是這樣的冬天的煙臺海,才有它的獨特魅力,它的凝重之感。
4.以反求諸己來改文
我們修改作文,強調從自身做起,從身邊事做起。教育家葉圣陶說過:“寫文章的人要認定,我跟讀者是一伙里人。咱們都是一伙人。就是我在你們之中,不是在你們之外。我們寫出來的作文是要給別人看的,至少別人應該能看懂,明白你在說什么。”從他的話中我們不難發現,葉圣陶認為寫好的文章應該自己先讀一讀,把自己當做聽眾來讀,這樣就能從文章中發現問題,從而進行修改。達到更加精準,符合要求。
5.拿對比襯托來凸文
什么是對比?專業的名詞注解是這樣的:把事物現象和過程中矛盾的雙方,安置在一定條件下,使之集中在一個完整的藝術統一體中,形成相輔相成的比照和呼應關系。運用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也經常會遇到對比,這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蘇教版的課文中,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有灞河柳與青海高原那一株生命力旺盛的柳樹進行比較;《夾竹桃》中,季羨林把院子里十四種不同的花草與夾竹桃的開花進行比較,突出了夾竹桃的花期長,有韌性;在課外閱讀中,我們可以找來杜甫和毛澤東的《卜算子 詠梅》進行比較。兩人的觀察角度不同,心情不同,寫出的梅花詞也截然不同。一對比,方知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總之作文教學的方法多種樣,我們在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同時,可以另辟蹊徑,選擇適合老師自己風格,學生學情的方法來教,用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方法來上好每一堂作文課,使每一個孩子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