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高職教育目的在于服務于社會,服務社會能力是衡量一個高職院校教育生命力的標準。為了更好地提高高職教育的服務社會能力,采用了“校企共同體”的方式,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開設了新途徑,更有助于提高高職教育服務社會能力。本文基于高職院校“校企共同體”的實際作用,對高職院校提高服務社會能力提出了幾點策略。
【關鍵詞】高職教育 校企共同體 服務社會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217-02
一、前言
目前,我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漸趨多樣,這對于高職院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為了向社會輸出其所需要的人才,高職院校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校企共同體”正是基于此種目的形成的,很好地提高了高職教育的服務社會能力。
二、高職教育特點與表現形式
高職教育的使命就是服務于社會,其特點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實行的教育屬于專業性質,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踐性與應用性,培養的人才是技能型人才;二是十分注重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尤其是當地經濟發展規律;三是面向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其職業崗位多是以生產、管理、服務為準,重點是培養基層技能人才。綜合此三方面,可以總結出高職教育必須要與當地經濟、行業發展與基層化相靠攏。
高職教育服務于社會有多種表現形式,其中,最大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面向社會生產需求,大力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具有很強的職業性,也就是說在進行教育的同時,必須要與職業相切合,很好地把握職業的特性、要求等。在職業化的基礎上設立相關課程,大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豐富學生的職業精神。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就是提高社會勞動力能力,對社會勞動力進行專業培訓,使其能夠更好地滿足工作需求,提高工作效率。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生產力的需求量不斷擴大,出現了一種嚴重的問題:生產力不合格,面對大量生產力卻無法投入使用,很容易激發社會負面情緒,不利于社會的發展[1]。
三、“校企共同體”在高職教育服務社會中的作用
“校企共同體”就是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建立一種合作、互利的關系,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供更加廣闊、開放的平臺。此種模式不僅能夠保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能力等綜合方面的能力,還能夠為學生日后的職業選擇提供有利條件。
1.開創人才培養新途徑,保證人才培養效率
借助“校企共同體”,實現了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共贏,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方案,開創了人才培養的新途徑。其主要內容包括校企共同組織、職業崗位考察、行業企業人才對接、制定職業崗位標準、進行崗位培訓、編訂教材。很好地實現了校企之間的共同合作,將課堂融入到企業,將企業帶入課堂,大大提高了人才培養的效率。
2.開創雙師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校企共同體”的一大特色就是雙師教學模式,一位教師出自于高職院校,進行基本理論的講解,一位教師出自于企業,進行實際操作的指導,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高職院校教師下車間實際觀察具體運營、操作,企業師傅利用多年經驗進行教學,很好加強了教師與師傅之間溝通、交流,為學生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種教學模式取長補短、有力結合,將企業與院校之間的長處很好地發揮,促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3.提供良好平臺,有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職業觀
校企共同體另一大特點就是平臺的開放,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教學設備、生產車間、培訓中心等無一不是學生進行學習的良好場所,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企業環境,為學生職業觀的樹立進行初步確立,另一方面讓學生接受了真實的員工培訓,有進一步的對職業的選擇有了更深的認識。學校與企業有機的結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雙向互動平臺,不僅有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理解,更有助于學生正確職業觀的樹立[2]。
四、基于“校企共同體”模式下,提高高職教育服務社會能力的策略
1.大力聚集有效資源
在高職院校發展的過程中,資源絕對占據重要地位,它不僅是高職院校發展自身的關鍵,也是高職院校與當地經濟共同發展的需要。其內容包括課程、實踐教學基地、師資力量等教學資源配置,要想進一步發展,提高服務社會能力,就必須要大力聚集有效資源,為高職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高職院校之間可以加強教師交流活動、教師互聘、校際選課等,實現師資力量的加強;校企之間則需要進一步合作,爭取有利的教學實踐基地,引進教學資源設備;通過有效資源的大力聚集,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教學基礎,進而提高服務社會能力。
2.拓展服務功能,加強生產力培訓
經濟發展呢離不開生產力的大力支持,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等的不斷發展,對于生產力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而顯然,目前生產力的水平不能夠達到這種要求。所以高職院校就有責任對其進行培訓,為社會輸送合格的生產力。另外,高職教育還要積極進行創新,將智力成果轉化為多種服務功能,進一步為社會的發展注入新生力量。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高職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當地經濟發展的規律,故在高校教育拓展服務功能的同時,也要注重與當地經濟發展規律的有機結合。
3.建立良好體制機制
高職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為社會聚集更多財富,所以,良好的體制機制在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該機制必須要強化技術規律、技術本體、技能型人才發展規律與技能型人才本體[3]。高職院校不僅要增強校園文化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輻射力,還要對當地文化進行一定程度的熏陶,所以,校園文化建設十分重要,而校園文化建設又依賴于良好的體制機制。建立良好的體制機制提高人才專業素養、加強校企雙向合作,很好地提高了高職教育服務社會的能力。
五、結束語
高職教育借助于“校企共同體”合作模式,很好地提高了服務社會能力,這不僅為高職教育日后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基礎,又進一步奠定了高職教育在社會服務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程鐳鱈.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教育服務社會能力研究[J].福建質量管理,2016,(04):58.
[2]王曉華.基于“校企共同體”的高職教育服務社會能力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03):16-21.
[3]王振洪.基于校企利益共同體的高職育人機制探索[J].教育研究,2011,(10):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