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職業技術院校擔負著為我國培養專業人才的重任。本文一方面分析了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政策及案例,另一方面闡述了國外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啟示
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是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而發展起來的,已走過數百年的發展歷程,經歷多次修正與完善,成為有各自適合本國國情,成熟、實用的職業教育模式,取得了可與世人分享、借鑒的方法和經驗。
一、英國職業教育模式
英國職業教育的BTEC模式,以人格本位來充實和完善能力本位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全新能力標準,課程模式,教學方式以及評價體制。學生通過系統、全面、務實地學完BTEC所有課程,特別是重點學完涵蓋眾多實用領域的實操課程后,英國教育管理部門會向其頒發相關資格證書,并被130多個國家承認和使用。其普遍實行“三明治”合作教學計劃,即實施三階段人才培養模式:先在企業工作一年,對工作有一個初步的體驗和認識,再回到學校完成2-3 年課程,使實踐聯系理論,然后再到企業工作實踐1 年,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在三明治教育發展過程中,英國政府定位合理、措施有力。采取“順時引、逆時推”——規范監督和鼓勵引導的雙重策略,提供經費、制度和機構三重保障為三明治教育發展保駕護航。
二、德國職業教育模式
德國的職業技術教育普遍采用“雙元制”。“雙元制”是指就學生一方面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訓練,一方面在職業學校里學習專業理論及普通教育課程。德國雙元制也是一種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模式,具體體現在課程結構的基礎性、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課程編排的綜合性、課程實施的雙元性、課程比例的實踐性、課程管理的開放性和課程評價的實效性等方面。在德國“雙元制” 職業教育模式下,國家利用政策、財政、資源分配等杠桿,實現企業與受雇者擁有良性、健康的用工關系,用面向發展、面向市場、面向未來的方式實現對職業教育數量、質量的調控。德國的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必須緊跟市場發展、契合企業一線實際用工需求;同時,國家要求雇主、工會、企業、教育管理部門聯合建立相關協議、規定及法律來實現對整個職業教育的過程、數量及質量監控。
三、日本職業教育模式
日本80年代職業技能培訓采用單元作業方式進行個別訓練法,簡稱單元式法。其訓練要求,將單元作業再分成若干部分,獨立綜合進行技能訓練,每個訓練課題學生都要進行測驗;第一項合格后才到進入第二項,每部分的訓練課題一般不超過10項。最后由教師進行若干部分的綜合考核,讓學生進行操作練習,最終決定能不能參加單元作業的最后技能考試。90年代后日本采用企業職業教育模式,分職前和職后教育。日本目前在中等教育領域中幾乎沒有職業學校,所有的企業的技術人員,都是在職業高中、專業高中(技術高中)甚至綜合高中畢業生后來再通過考試,從企業選拔進入學校培養,歷經多年改進、改良后就形成了現在的日本職業教育模式:“企業模式”。
四、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模式
澳大利亞TAFE教育有靈活多樣的彈性學制和學習對象。澳洲TAFE的課程是根據學習對象培訓的需要來具體確定,學習對象依據本身的條件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學習時間可以從3個月到2年不等,以修滿規定的學分,具備相應的職業技能為準。
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靈活多樣性。TAFE課程采取各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課程面向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社會群體,分別在課堂、工作現場、模擬工作場所、網絡等諸多方式展開學習社會和行業改革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學員在課堂內討論發言的機會很多,一切出發點為愿意接受教育或培訓的人員為中心。TAFE課程靈活多樣的課程安排,不僅具有階段性的和可連續,還能為學員有針對性安排課程安排,學員還可根據自身的需求選修不同時期的所有課程。
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的。TAFE課程采用多種考核方式,評價體系注重的不是結果,而是實踐能力的過程考試。考核方式到少采用兩種以上的方式:每一個考核方式都必須涵蓋課程,特別是的學習重點和難點,每個必考點會至少被抽到兩次。這樣綜合的利用資源,反復的測驗學員的學習能力,考核的結果才能真實的反映學員的真實水平。
五、美國職業教育模式
美國的高等教育特點是種類繁多,包括初級學院、社區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和大學、初級學院和社區學院,其目的是提供高等技術、職業教育, 為所有愿意接受教育的人提供普通教育。
美國CBE模式是以能力為基礎教育的“寬專多能型”模式,現在廣泛應用于美國、加拿大等北美的職業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中。美國CBE模式更重視學生以后發展,為學生能夠適應更多的職業,學習的基礎知識打破了以往傳統的公共課、基礎課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強調了職業技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保證了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六、國外職業技術教育模式給我們的啟示
1.明確職業教育的定位問題。職業教育開始不被一些人認可,認為職業教育就是考不上好大學的孩子沒辦法而選擇的學校。而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職業教育著重的是培養技術性人才。目前,職業教育已成為正規的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和社會對職業教育高度重視,為了保證職業教育的穩定發展,專門制定了有關職業教育的法律、政策和方針,保證職業教育了的廣泛推廣,其辦學特色鮮明,目標明確,已經成功的得到了全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可。再者,它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層次教育階段,要強調職業技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要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學生區分開來。
2.加強職業資格證書認定制度,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現在各國對勞動者職業能力重要性都是新的認識,大多數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職業資格證書制,最新資料統計,歐洲一些國家的生產人員技術水平每提高一級,勞動生產率也相應提高10%---20%。
3.英國、美國、德國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在西方國家最具代表性,他們采取的是以競爭產生的非政府性證書機構來分別管理職業資格證書。這些國家證書的發放與政府完全直接的利益聯系,他們時刻關注勞動市場的變化,能夠及時的了解市場經濟和生產的實際需求,管理者或仲裁人是通過競爭取得的社會承認和社會地位,甚至比政府更具有權威性。
4.以日本、韓國職業資格證書與西方國家不同,他們的職業資格證書是由政府或者政府授權的權威機構來集中統一管理。為了保證資格認證和證書的權威性,對提高國民基本素質和先進技能的能夠得到廣泛推廣,政府統一建立起標準規范的證書認證體系。職業資格證書對于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具有重要作用,他是連接培訓與就業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是新形勢下勞動保障部門加強全社會勞動力管理職能的一個硬手段。加強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規范管理,能促進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建設,使職業教育同市場勞動力與就業密切聯系起來,為實現供求雙方的相互雙向選擇提供一個客觀公證的評價尺度,使之成為促進勞動就業的有效途徑。
5.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中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指出:“國家鼓勵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的中外合作辦學”,“國家鼓勵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國外職業技術教育中,采用新型的發現法、程序教學法、案例法、模塊法等教學方法和技術,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與中外長期的合作辦學的,利用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不斷改進國內辦學形式,中國教育的國際中的競爭力有了新突破,縮小中國職業教育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引進國外職業教育項目,更新教育觀念,明確辦學目標,改革職業教育模式,確定職業能力培養的新方向,改進教學方法和內容,是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的新形勢。
6.提高教學水平,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職業教育的發展,建立一支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迫在眉睫。“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提前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一方面,提高師資隊伍的學歷水平、知識水平。可以人才招聘從各高等院校招聘引進一批高學歷、高質量的專業人才,經過教師崗前培訓合格后才能正式試用,新教師引進后通過下企業鍛煉來加強教師實踐技能培訓的水平。另一方面,從社會和企業中選聘有實踐操作經驗的專業技能人才,為保證教師綜合素質,在投入到正常的教學中前,必須到師范院校進行專業的教師培訓,修完教師資格考試的所有課程,獲得全國教師資格證者才有資格做職業學校的教師。職業學校還可以返聘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在學校進行講座,通過“一幫一”的形勢幫助新的教師快速投入到教學中,還可以聘請一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家或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作為兼職教師。
參考文獻:
[1].肖化移.大眾化階段高職發展模式比較[J].職業技術教育,2004,(7).
[2]. 我國職業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基本情況[N] .中國教育報.2002年7月30日, 第4版.
[3] 劉春生,徐長發.職業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69.
作者簡介:陳小姣(1984-12),女,漢族,湖南益陽人,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教務員,本科,主要從事高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