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伍一

[摘 要]沖破課堂教學格局,拓展教學時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著力點。初中地理教師應著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自主提問、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學生學習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到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思考問題,關注自然與社會,使學生逐步形成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為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公民打下基礎。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 問題意識 創新精神 問題情境
[中圖分類號] G633.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109
2011版初中地理課程標準指出,應“使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善于發現地理問題,收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地理新課標明確地把發現地理問題、解決問題與創新精神緊密地聯系了起來。這充分說明沖破課堂教學格局,拓展教學時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著力點。古人云:“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學生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教育過程。問題是學生積累知識、發明與創新的起點和推動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的種子,沒有問題也就沒有創新。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美國的教育專家肯尼思·H·胡佛提出:“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遺憾的是,提問常常是按照教師問學生答的反應模式進行。”那么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打破這一模式,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呢?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的任務歸根到底還是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下面結合初中地理教學實踐談一些認識。
一、圍繞地圖教學培養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
“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地圖是地理學的眼睛”。 從地理學的發展歷史看,是先有地圖然后才有系統的地理。地圖在日常生活、生產建設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地理考試中,常常有“無圖不成題”之說。在地理課堂上充分、有效地使用地圖,可以使學生獲得許多地理知識,而培養學生圍繞地圖提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更能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整體把握及靈活運用,促進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地圖在中學地理學習中有三個明顯的作用:①確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②認識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③了解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所以,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時,按照閱讀地圖的方法,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這四個問題:“是什么?(地圖的圖名,反映了該圖表達的主題內容和區域范圍)”“在哪里?” “有什么?”“為什么?”強調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分析地圖,探究地圖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一般規律和內在聯系,從而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為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打下基礎。
以商務星球版初中地理教材(后同)中《地圖的應用》中的 “慧眼識地圖” 這一活動內容的教學為例,這一內容是學生全面學習閱讀地圖的開端,也是引導學生通過地圖培養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的開端。在這里,課文提出的是一個很籠統的問題:“從圖中你讀出了哪些地理信息?”我把這一問題分解成四個問題,引導學生按照“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為什么”去思考,去讀圖、析圖。在“是什么”方面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名稱,明確該地圖的側重點;在“在哪里”方面讓學生了解該事物所在的位置。在這四個問題里,側重于“有什么”和“為什么”。例如我會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地圖,在“有什么”的疑問中找到沙漠的圖例,很自然,根據認知規律和老師的提示,他們會產生“為什么這里會有沙漠”的疑問,進而去探究“這里為什么會降水那么少”,等等。這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誘發其學習動機,引發其思維的積極性。
又如在學習亞洲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的時候,首先要閱讀的是亞洲地形圖。對著地圖,學生會根據“是什么”的問題意識明確探究學習的對象主要是亞洲的地形,繼而提出“亞洲在哪里(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圖中可以看出亞洲有什么(重要的河流、山脈,地形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亞洲為什么有如此高大的山脈,為什么河流大部分向四周分流)”等問題。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解決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后,我會引導他們歸納出亞洲地形地勢的特點及其對河流的影響這兩個知識點。其次,閱讀亞洲氣候圖。對著地圖,學生會提出“在亞洲的哪里會有什么樣的氣候類型”“為什么會有這些氣候特征” 等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比對兩幅地圖,進行比較分析,最終得出結論。這時學生學到的就不僅是地理知識,還讀懂了地圖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和因果關系,鍛煉了觀察和分析的能力,他們的思維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在地圖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從“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為什么”四個方面去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揮主體作用,敢于和善于提出問題。在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同時,學生會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積極地去探求知識的奧秘,逐漸學會發現、探究的技巧和方法,讀圖、析圖的能力不斷加強,從而提高了學生思維的科學性和敏捷性。
二、圍繞閱讀材料教學培養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
閱讀材料包括教材中的閱讀內容,也包括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精心為學生選取的內容。閱讀材料是教材的有機組成之一,它是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觀念的重塑和創新。
例如七年級上冊中的“日期引起的矛盾”、“野外辨別方向”,八年級下冊中的“集約用地”、“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的協調發展”等閱讀材料,采用的都是與生活實際有關的地理教學材料、事例,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地理新課程所提出的“要教給學生有用的地理知識”的目標。對于這種閱讀材料,我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去提問:“是什么(知識)”,“(在實踐中我應)怎樣做”。以“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的協調發展”為例,學生會提出“什么是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的協調發展?”“在實踐中我們應該如何做到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的協調發展?”這兩個問題。圍繞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結合陸川當前旅游資源的開發與文化保護的情況進行探究討論,并鼓勵他們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提出合理化建議。這些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才是最有用也是最有價值的知識。
又如學習《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課,完成課文活動之后,可以根據目前年輕人群對“多肉植物”的熱捧,結合教材,補充如下一組圖文材料:
納馬夸蘭,地處南非,是一塊荒涼、干旱的沙漠地區。 這邊是多肉植物的天堂,在野生環境下多肉體現出原始的美麗。別看它荒涼,這里可生長著1000多種肉質植物呢,大部分都是獨一無二的,單單就種類來說,就傲視群雄。盡管這里是非洲沙漠的一隅,貧瘠而干旱,但只要來幾場冬末初春的雨水,地面就像施了魔法一樣,一夜間鮮花盛開,如入幻境。人們把這里叫作“沙漠花園”。
圍繞這一材料,學生會對撒哈拉以南地區南端的區位與氣候及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再思考:“這里究竟處于什么(緯度、海陸)位置?”“為什么這里會是一塊荒涼、干旱的沙漠地區?”“為什么這邊是多肉植物的天堂?” “冬末初春的雨水反映了什么樣的氣候特征?”……
在“質疑—探索—解疑”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的有用性,激發了他們的地理意識,也培養了他們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乃至參加社會建設中用這種地理思想去思考問題的意識,為他們掌握用地理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打下基礎。
“閱讀材料”是教材內容的必要擴展和有力補充,我們在深入剖析教材的過程中,要捕捉新的契機,引領學生多一些閱讀,多一些探索,在閱讀中學會質疑,在閱讀中進行創新。
三、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
創設問題情境,不僅僅是教師設疑、學生回答,更應該是有目的地創設一種促使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積極探究問題的學習習慣,教師在其中適時地點撥引導,使學生在情境中提問,在提問中思考。
在日常的教學中,內容新穎、情節有趣、貼近生活的情境容易喚起學生求知欲,使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探求新知識。
例如在學習《東南亞》這一節時,我根據現在的學生一般都會有在假期外出旅游的經歷,設置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情境:老師從來沒去過東南亞,現在準備來一趟東南亞精華之旅,懇請同學們能幫助老師做一個最好的旅游規劃。學生對老師的求助會做出比較熱烈的反應。針對這一情境,學生在我的引導下會提出“東南亞在哪里”“有哪些國家(重要的城市)”“要看什么(景觀、風土人情)”“要吃什么、要帶什么特產(農業、資源)”等問題,甚至會提出“如何選擇出行方式”等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肯定他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并進一步引導他們充分利用手中的資料和已經掌握的地理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或借助多媒體更好地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分組學習、討論,最后每個小組完成一份旅游計劃并進行匯報展示。學生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能遇到許多問題,通過理解、分析,解決這些問題,鍛煉了他們思維的科學性和歸納能力。
課堂教學是一個變化萬千的過程,問題情境的創設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創設問題情境不僅有利于使課堂氣氛活躍,也有利于促使學生形成一種積極思考、勇于探討的思維習慣,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地理,使學生學習到有利于終身發展的地理,這也體現了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初中地理課程要求地理教師既要傳授知識,更要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因而教師應關注、了解、洞察學生,及時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教學,給學生以有效的指導,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學會創新,不僅能提高地理學習效率,擴展知識視野,而且能增強終身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問題教學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教師要把學生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的培養作為地理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來抓。
[ 參 考 文 獻 ]
肯尼思·H·胡佛.大學實用教學法[M].《大學實用教學法》翻譯組,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