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琴
摘 要:本文論述了學困生的成因以及學困生轉化的相關問題,通過對學困生的關心以及賞識教育讓學困生成為優秀的學生。
關鍵詞:學困生;轉化;學困生分析
學困生一直都是一個讓任課教師頭疼的“老大難”問題,幾乎每個班級中都存在,或多或少。分析所謂的“學困生”,就是指智力因素處在正常發展范圍內,只是由于某種原因,導致其在道德行為和學習成績方面與一般學生拉開了差距。他們往往自由散漫、貪玩、不誠實、懶惰,對學習沒有興趣,課堂上不聽講,不完成作業,對老師有抵抗情緒。并需要給予特殊教育的學生。我們平常所指的學困生也就是學習成績差的這一類學生。
學困生形成是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分析其原因,一般認為來自學生自身、家庭、社會和學校這幾個方面。
一、學困生形成主要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對學困生形成的影響
父母的期望值過高而無法實現,這反映了家庭因素中,父母對子女在學校學習寄以厚望,對孩子的要求有點過高,超過學生的承受能力,一旦學生達不到家長的目標,家長就對其言語諷刺,還有就是關心的程度下降,讓學生感受不到愛的溫暖,失去了進取的信心。父母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還是停留在打罵基礎上的話,就容易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進而發展到厭學的程度。
(二)社會因素對學困生形成的影響
社會生活五花八門所帶來的各方面的影響,很多學生不能分清正確與錯誤,對于地攤上充滿暴力、色情內容的不健康書刊也分不清良莠;尤其是網絡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引誘帶壞了中學生,這些都是容易使中學生滋生逆反和敵對心理的土壤。我們經常說的5+2=0,或者5<2等都能說明這一現象。
(三)學校因素對學困生的影響
教師的評價的不科學、不全面,極易造成學困生的產生如果教師簡單直接的給孩子結論,極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我否定,大多孩子會認為自己確實有學習能力上的欠缺。這種心理學現象是常見的,結果也是令人擔憂的。課業負擔重、學習壓力大、學習方法不當也是形成學困生的原因。
(四)學生自身因素對學困生形成的影響
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依賴心理強,坐等坐待老師的講解和答案,缺乏積極思考。基礎不扎實的學生在課堂上跟不上教師的進度,常跟著老師的思路轉,很難有自己思考的時間,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了遇到難題就中斷思考或不愿思考來等待答案。可以說,學生的思維方式也就被改變了。這類學生很容易就形成了學困生。
二、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學生觀和質量觀是轉化學困生的關鍵
記得在一篇雜志上看到:一位教育局長在一次校長培訓會上,別出心裁地讓校長們從一堆木料中找出一塊有用的木頭來。校長們不停地挑選,最后只有5人找到了有用的木頭,其余的校長都空手而歸。他們說:“全是廢木料”。然而,局長卻請來了木匠,請他談一談看法,那位木匠直言不諱地說:“在我眼里,每一塊木頭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頭可以做椅面,較長的木頭可以做椅腿,較短的木頭可以做橫檔,就一塊小木頭也可以做加固用的木楔,一句話,只要你用得恰當,都是有用的”。如果我們的教師有這位木匠的眼光,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成為能干之人。
首先要做到愛學生,從本質上說愛就是一種激勵,經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后,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4倍。
(一)善于關心學困生,給學困生前進的勇氣
學困生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因此要深入實際,調查掌握學困生“困”之所在,然后給予關心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對學困生以春天般的溫暖,讓孩子不要失去信心。讓學困生不要在精神上迷失方向。“關心”不僅體現了老師無私的愛,而且更重要的是給了學困生前進的勇氣。
(二)善于發現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激勵其進步
閃光點也就是優點,人人都有優點,學困生也不例外。“贊揚學生極其微小的進步,比嘲笑其顯著的劣跡高明。”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發展他們的積極因素。從這一點入手,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斗志,鼓足學生前進的勇氣,從而達到轉化學困生的目的。從學生閃光點出發去轉化學困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善于用賞識性評語,增強學困生的自信
評語是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重要一環,也是實現師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傳統的操行評定忽視了教育民主,忽視了學生的個性。教師無形中將學生分為“好”與“差”,無形中使好學生更好,差生更差。為此,我在工作中嘗試將傳統的操行評定改為正面引導的賞識性評語,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信,受到激勵。寫評語的時間不必局限于期末,也不必拘泥于“學生手冊”,可以靈活掌握。不僅是對學生完成作業的肯定,而且也是對他們的鼓勵和促進。特別是學困生,他們會為此而興奮的,從而增強了他們的自信,提高了他們學習的勇氣。
俗話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教師要能夠尊重自己的學生,賞識自己的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學困生,賞識學困生。教育轉化學困生的工作不能期望做一次工作馬上就見效。那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把握原因是前提,關心愛護是基礎,全程管理是保證。對于那些“學困生”我們要有耐心,要有責任感,要極力去轉化,而決不能放棄。只有這樣才能挽救他們,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