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鳳霞
摘 要:音樂情境教學是指音樂教師本著教學目的,以音樂情境教學的理論知識為基礎,結合音樂教學實踐,通過多媒體等科技手段為學生創設特定的音樂情境,強化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并激發學生的音樂情感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適合音樂教學的課堂氛圍。高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情境教學
小學音樂課程對于學生日后音樂欣賞技能和審美能力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教育領域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教學理念過于死板,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面對低迷的音樂教學現狀,“情境教學”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一、引入高科技,情境教學——立體性
為提高生產效率,高科技已經進入各個行業,包括教育行業。教育領域的高科技應用多體現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實現了遠程教學、教學資料可錄像存儲、動態教學等,并在生態環保上降低了粉塵污染,因此,高科技的引用無論是在教學質量還是在教學水平上都進行了質的革新。
小學生的思維較活躍,想象力與模仿力都遠遠超過成年人。由于其分析推理、賞析等邏輯能力尚未形成,動態物體較之于靜態物體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音樂本身是一種隱性不可見的物質,依靠傳統教學僅僅調動小學生的聽覺感官進行“鸚鵡學舌”,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心理。因此,要想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效率,必須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各個感官。利用多媒體將動畫、圖片、聲音、文字結合在一起,將靜態教學轉變為動態教學。圖文并茂的課堂教學模式對于設定特有的音樂情境起著十分顯著的作用。通過多媒體進行音樂教學,可以為音樂賦予故事情節,使音樂教學更加直觀,不僅對課堂的進展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還能啟發學生。
例如,在教授《頑皮的杜鵑》這首兒歌時,可以截取一段視頻供小朋友觀看,前提是保證該視頻播放過程中有主題曲的旋律回放。通過音樂循環,小朋友會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加深對音樂節奏和旋律的記憶,而且通過故事情節的展現,可以培養小學生對各個故事角色的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4~10歲的兒童本身具有超強的學習能力與模仿能力,也許這段動畫播放結束后,一些小學生就能準確哼唱出《頑皮的杜鵑》這首兒歌的旋律。接下來,音樂老師要做的就是“填歌詞”了。就算小朋友們能記住歌曲的旋律,但是對于歌詞記憶可能還比較模糊,此時教師要趁熱打鐵,將歌詞展現在幻燈片上帶領小學生練唱。另外,可以先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對哪部動畫片比較喜歡,音樂老師可以嘗試教授該動畫片里的系列歌曲,這對小學生的音樂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二、分角色扮演,情境教學——體驗式
音樂與表演共存,演唱者需要借助自己的面部表情或肢體動作來傳達音樂情感。小學生有較強的好奇心與表現欲,音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將一首純音樂改變成一幕音樂劇。為學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并鼓勵其進行自由表演。通過體驗式音樂教學創設音樂情境,可以使學生借助自己的肢體語言、音樂情感演繹出多樣化的音樂風格。體驗式情境教學可以有效發現學生的天賦,并進行著重培養。又由于體驗式情境教學是合作表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與責任意識。
例如,《大鹿》這首兒歌有三個角色可以扮演:兔子、大鹿、打擊樂。首先告訴學生音樂的故事情節,讓學生自己判斷各個角色的內心世界,接下來就可以表演了。教師在旁邊全程參與做指導,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學生盡量演繹出兔子的慌張、大鹿的神態自若,而打擊樂無需遵循原創,要結合實際的表演尋找節奏點。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課堂積極性,在活躍的氛圍中掌握音樂技能,實現“邊玩邊學”的音樂教學理念。
三、結合生活,情境教學——接地氣
能登大雅之堂的音樂多是陽春白雪,偶爾做回下里巴人,也不失為一種生活體驗。音樂本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因此音樂的學習需要結合生活,真正的音樂家都是經過生活的點播才創作出永垂不朽的名作。考慮到小學生的天性,不能將教學地點僅局限在室內,帶領小學生回歸自然,發現自然的美,對于音樂教學可以錦上添花。如《嘀哩嘀哩》這首兒歌,歌詞表達的是春天到來時的景象:萬物復蘇、春暖花開、小草破土而出、小樹冒出綠芽。學習這首歌曲時要讓小學生切身體會到春天的美,才能在唱歌的時候由衷贊嘆大自然的美。
適當運用情境教學可以大大提高音樂教學質量,通過立體性教學、體驗式教學、結合生活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在課堂上創設不同的音樂情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還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自信心、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韓金金.淺談小學生活化音樂課堂教學策略[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1(5):165.
[2]張瑞.淺談小學音樂教學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7(12):15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