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愛弟
摘要: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小學數學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小學數學要聯系生活,小學數學教學要生活化,數學本身就是一門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學科,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把生活中的內容融入其中,使數學變得切合實際。那么生活化教學的要求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求老師將豐富的生活情景融入教學的課堂上,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夠真正地學會運用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聯系實際
既然要求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生活情景融入課堂中,那么老師該如何進行教學才更有效果,才更能體現數學的生活化呢?本論文僅根據教學中的一點經驗做以下探討,希望能對老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教師教學的語言要生活化
既然教學要實現生活化,那么教師教學的語言也必然要實現生活化,從生活中的經驗入手來調動課堂氣氛,例如,老師在講授本金和利息的問題時可以采取這樣一種教學形式:“老師有一千塊錢暫時用不到,又不想放在手里,那么應該怎么辦呢?”這個時候學生就會說可以存到銀行里,那么老師可以接著引導,在銀行存了一年之后,取出來一千零五十,那么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呢,讓學生根據實際的例子感受教學中的知識,用生活化的語言來教育學生,這樣的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教學氣氛也更加活躍,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容易些。
二、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實例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并沒有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采取的是簡單的黑板粉筆教學法,教學的過程缺乏趣味性,也缺乏與實際聯系的依據,學生對于知識的熱情不高。那么在新課改實施之后怎樣才能將生活實例融入教學過程中呢,老師可以拿出實物或者是用多媒體播放的形式來教育學生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例如,老師在教授四則運算的時候,可以播放一個老奶奶買菜的視頻,老奶奶拿著20塊錢去買菜,一斤土豆2元,老奶奶買了2斤,一斤菜花1.5元,老奶奶買了3斤,那么老奶奶究竟該付給店主多少錢,店主應該找回老奶奶多少錢;老師在教授千克的概念的時候,可以拿出一個1千克的鐵塊和1千克的木塊,然后問學生哪個比較重,然后再去告訴學生為什么一樣重,因為他們都是1千克的,只不過是大小有所不同罷了。
三、在生活中挖掘學生的數學知識
究竟什么是在生活中挖掘學生的數學知識呢?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都是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從來沒有主動去把所學到的內容與現實進行對照,缺乏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這個時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己去找到生活中運用數學的例子。例如,老師在教授圖形的認識時,傳統的方式都是老師在黑板上畫出模型告訴學生這是什么形狀,而現在的教學模式可以改變為老師拿著模型告訴學生什么是長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圓形,讓學生再在教室里找到對應的事物,比如,講長方形的時候,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到課桌、窗戶,這些都是長方形,講圓形的時候,可以聯想到籃球、足球,這些都是圓形的……以此類推,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去感受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與趣味性,那么教學效果也會好很多。
四、教學教材生活化。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
教學大部分的依據就是教材,教材與實際相聯系也是教學生活化的一種體現,只有教材越來越貼近生活,學生學到的知識才能運用到生活中。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老師在講解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的時候,教材中會體現出周圍的事物哪個大概是用什么單位運算的,這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拿著尺子去測量,一張桌子有多長,教室的長度是多少,讓學生自己去說哪種長度用什么單位表示更合適一些。再如,教材在編寫加減法的時候,可以列舉一些實際中會遇到的例子,例如,小明有10個蘋果,給了小紅3個,給了小麗1個,那么小明還剩幾個蘋果,這樣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材的編寫也不再是一堆空洞的理論,學生學習的熱情也會更加高漲。
總之,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數學要貼近生活且來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更多強調學生去探索學習規律,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生活化能夠使學生真正意義上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從而好好學習數學,將數學運用到實際中。生活處處是數學,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也是生活的基礎,所以,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從而保證教學的質量呢?這就需要數學老師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慢慢探索與研究,相信我們的小學數學教育會越來越貼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