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課堂經歷了幾輪碰撞。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變革,需要克服對教科書的過分依賴,突破“高度重視分析文字”的瓶頸。學生獲得語言能力比教會學生分析語言更重要,語文教學要凸顯語用。
關鍵詞: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創新語言;語文素養
人類正步入一個平等對話的時代,對話精神在閱讀領域更該有突出表現,這是一種全新理念的教學方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體現了閱讀的目的和本質。新課程下的閱讀積累必須走出以知識為核心的文本肢解式剖析,走向語言和生命的對話。閱讀教學中的對話不僅是言語的交流,更是主體間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思維的碰撞和心靈的呼應。
一、情境對話。產生共鳴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會學生閱讀,在習作過程中教會學生習作。換句話說,我們的習作創新就該在語言文字的徜徉中學會文字,這才是讀寫結合的最佳融合方式。
《鷸蚌相爭》這篇課文是一個典型的課例,這篇文章我們能抓住文字情景“鷸蚌”之間的矛盾和對話展開活動,讓學生呈現語境,想象生活,拉近文章人物與現實的距離,感知人物個性,從而得到啟示和教育。
活動一:充分讀。這篇文章抓住文字情景“鷸蚌”之間的矛盾和對話展開朗讀,什么情節采用什么方式去讀,只有真切感知角色身份和這些角色的社會價值的認同性,才能真正得到精神的成長和生命的成長。
活動二:充分演。在學生和老師分別扮演“鷸”“蚌”時,師生都要融入文本情節,投入真情。像演電影一樣去感受文字情景,還原現場,并配以解說詞。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在體驗感悟文字,更在創新自己對文字的理解,讓自己貼近角色。
活動三:充分寫。這節課最后一環節是讓學生練筆,想象鷸蚌都被漁夫捉進了簍子里,他們會怎么吵。這一環節的設計,讓整節課的訓練擲地有聲,學以致用,讀寫結合就這樣巧妙落到了實處。對于這種讀寫結合,真正實現了“共生”,老師帶領學生去發現體驗并得到精神的成長。
二、質疑對話。潛心會文
教材是例子,真正的閱讀教學還是要根據時代、文本特點,以“多角度”“不完滿”的形式呈現,只有學生主動去填補、完善、建構文本,才能有語言和精神的共生。
例如,在《鷸蚌相爭》課文里,學生問道:“鷸”和“蚌”咬在一起,怎么說話呀?是呀,按照常規他們互相咬著,怎么吵架呢?所以,我們要讓學生知道,寓言故事有時只是一個虛擬的故事,它也許沒有現實性,但是我們能從中得到啟發。
對文本有了獨立而充分的品讀,學生有了更高層面的認識和成長,這樣去表達,學生筆下流淌的是他們想說的話,是他們在閱讀中生長的語言。他們自己也可以對文本意義進行重構,也可以走進一個全新的視野。這樣的寫就是有效的,積極的。
三、獨立對話。個性導寫
有智慧的教師在課堂上會關注啟發學生自主思維,引導他們關注事物以發現問題,而不僅僅是“解決問題”。一節課,學生心曠神怡、如沐春風,渴望著下一次課,這才是最佳的學習狀態。教學中,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才能讓學生在下課時“滿腹狐疑”“滿臉困惑”,而不是我們去“告訴”,即使時間充裕。
如果學生在教師啟發下,發現了更多的問題,產生了更多的疑問,這些疑問讓他著迷,讓他預感到雖然困難重重,但前方有無窮的趣味,值得冒險,他的潛能就被激發出來了,他不滿足,要去“找事做”——這才是比較有意思的習作機會。這些疑問令他好奇,他不得不用一些時間自行探究,找尋可能的答案,篩選信息,推理猜測,作出大致判斷,并渴望和同學交流細節,渴望去抒發和表達,在這種新奇驅使下去習作,寫出來的文章可能被稱作妙文。
《巨人的花園》一課末尾有這樣一句:“……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文章到此收筆會引發每個人生動的聯想,這時我引導學生想象。請學生以“春天的花園”為題,為我們描述一個美麗而溫暖的花園。這一練筆發揮了學生無限的想象,不僅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還為學生運用語言搭建了平臺。
因此,習作教學的多維度揭示了一個道理:“習作中表達欲望的形成不是個體頭腦封閉系統中的獨立事件,而是在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同文本、伙伴、心靈碰撞后的產物。習作積累與表達的‘焦點在于人行為中的意義維度和行為溝通”。因此,讀寫結合的本質意義,在于讀中的語用價值,在于學生心靈的表達。不管對話多么熱鬧,文字堆砌得如何美麗,只要不是發自內心的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我們所需要的是真正觸及學生心靈的語言,這樣的語言獨具個性特色與魅力,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為語文教師,尊重學生,抓住每次契機尋找讀寫結合點,為學生開辟廣闊的習作訓練空間,充當學生的“腳手架”,多一份等待和耐心,讓學生的習作素養“且行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