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
摘要:高效課堂教學實踐中一直堅持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通過這種學習模式,首先,讓學生學會相互幫助、積極配合,特別是能進行面對面的有效互動;其次,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的個人責任,使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第三,可以讓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想象創造;最后讓學生的學習行為由“被動”轉為“主動”,學習方式由“學會”轉為“會學”,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主動學習的能力,課堂教學自然高效。
關鍵詞:高效課堂;小組合作;步驟
“授之以魚”莫若“授人以漁”,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只有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達到課堂高效。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指導學生學會小組合作、自主探究這一學習方法。作為一名農村學校教師,在多年的創建高效課堂教學實踐中,我一直堅持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
那么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小組,具體有以下幾個步驟:
一、了解學生
這是前提,是基礎。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度、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生的個性以及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等,方方面面都要掌握,越透徹越好,為接下來的分組做準備。
二、小組劃層
在每個小組中按學生的學習水平、組織能力及人際關系等多方面劃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
三、科學分組
大多情況為3人:一優、一中、一差。這時就要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而分,盡可能形成互補關系,相互促進。這其中學生間的人際關系也是分組時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要盡可能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以促進競爭的公平。分組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對學生的了解越清楚,所分小組的結構就更優、更合理,學生間、師生間的配合也就更默契,所以,教師要耐心地多觀察、多摸索、多搭配。
四、明確職責
小組內各個成員的角色定位很重要,當然,適時可讓角色互換。例如,組長的角色就像一個指揮官,不僅要看清所要解決問題表面的各種障礙,同時要依據后進生的回答,靈活應變,并創設問題,挖掘深度。
五、建立新的學習模式
這是小組細分出來之后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建立了新的學習模式,就可以讓小組合作發揮優者更精、中者變優、差者轉變的效果,而這也需要以下幾步:(1)需要教師有耐心、多示范、多傾聽、多思考。(2)在新授課上就如何提問,如何變型做示范,更要在練習課上俯下身子去聽、去看、去指導。(3)讓學生依據“解答問題一發現問題一創造問題”這一遞增性的三個步驟,逐步加大難度,挑戰自己,這樣就不會讓優、中等生有“吃不飽”的現象,后進生有“沒得吃”“無法吃”的現象。(4)鼓勵評價,誤區撥正,尤其是對剛開始“設問句”“一言堂”的學生要多加指導,讓他們學會傾聽,更要鼓勵他們向更高階段發起挑戰。
六、學習效果測評
當建立了合理的小組之后,學生需要融入合作、探究的模式中,而這時教師需要親力親為,言傳身教,在模仿中逐漸讓學生定格和完善新學習模式。那么,在合作中學生的學習效果究竟怎么樣?這時就需要結合有效的測評機制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具體的測評中,我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1)由老師命題,小組集體測評。這種方式可以全面了解每個小組的掌握程度,同時可以暴露出個別小組哪些方面訓練不扎實,以便查漏補缺,重點突破。(2)各組間相互出題,有意刁難,以更深層的了解對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從側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各組間合理競爭。(3)充當“小老師”上臺展示,這種方式既能檢測學習效果,又能鍛煉學生的勇氣,還可以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后進生集中測評,這種方式測評時盡可能將問題的難度降低,給后進生以激勵,重拾學習的信心。
建立高效課堂,需要學生自覺、主動、開放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有效利用好小組合作學習,會成為諸多優秀學習品質形成的助推器,再配合科學、形式多樣的學習測評,學生將真正實現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既收獲了“魚”,也收獲了“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