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冰

【摘 要】 目的:對比分析兩種麻醉方式用于髖關節置換術(HR)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26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隨機分為全麻組(GA)和腰硬聯合麻醉組(CESA組),各組為13例,GA組行氣管內插管靜脈全麻,CESA組則行腰硬聯合麻醉操作。就兩組圍手術期血壓、精神狀況及心率予以比較。結果:麻醉后,CESA組血壓存有明顯下降(P<0.05),兩組血壓于使用骨水泥后均存有明顯下降(P<0.05)。GA組術后1、2、5h心率降低明顯(P<0.05)。兩組血壓術后3d均下降明顯(P<0.05),術后GA組神經、精神癥狀發生率為38.46%,CESA組為53.85%,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兩組出院時間及下床鍛煉時間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結論:HR術中應用此兩種麻醉方式,均需于圍術期就患者心率及血壓予以密切監測控制,避免出現躁狂、譫妄狀況,兩種麻醉方式均不對患者轉化造成影響。
【關鍵詞】 麻醉 髖關節置換術 比較
髖關節置換術(HR)乃為一種有效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手術方式,其麻醉方式多為椎管內麻醉或全麻,但哪種麻醉方式圍手術期更為安全,恢復更快且并發癥更少,本文則對其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26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所選取患者均無椎管內麻醉及全麻禁忌證,男性13例,女13例,平均受傷時間為10.23h,平均年齡為73.2歲。隨機分為全麻組和腰硬聯合麻醉組,各組為13例,兩組在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
1.2 麻醉方法
(1)GA組麻醉誘導。丙泊酚2mg/kg、舒芬太尼0.3?g/kg,維庫溴銨1mg/kg,咪達唑侖0.02 mg/kg;采用丙泊酚7`10mg/h泵注以作麻醉維持,舒芬太尼(4?g/次)、維庫溴銨(1mg/次),間斷推注。(2)CESA組。L3-4穿刺,采用腦脊液稀釋1.0~1.3mL濃度為0.70%布比卡因,而后行緩慢推注,控制麻醉平面,即T10以下,平臥硬膜外置管5~10min,后更改手術體位。術中采用咪達唑侖(0.01mg/kg)及曲馬朵(50~90mg),實施靜注。
1.3 觀察指標
術中分別于入室后、麻醉后、骨水泥使用后(使用后30min內)、完成手術后(出室前),觀察患者心率及血壓;出室后則對1、2、3、5h的心率及血壓、1、2、3、5d的神經精神狀況(NPS)、心率及血壓予以觀察,并將出院時間及下床鍛煉時間準確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SPSS19.0處理所得數據,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用方差分析術中及術后的心率及血壓變化,行t檢驗兩組出院時間及下床鍛煉時間,X2檢驗出現精神癥狀,當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時,采用P<0.05予以表示。
2 結果
2.1 兩組術中心率、血壓變化對比
麻醉后,CESA組血壓存有明顯下降(P<0.05),兩組血壓于使用骨水泥后均存有明顯下降(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5h內心率、血壓變化對比
GA組術后1、2、5h心率降低明顯(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5d內心率、血壓變化對比
兩組血壓術后3d均下降明顯(P<0.05)。見表3。
2.4 兩組術后康復及NPS發生情況對比
完成手術后,12例發生NPS(46.15%),其中7例為CESA組(53.85%),5例GA組(38.46%),兩組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術前發生NPS為8例,術后為4例,發生率為50.0%;術前無NPS18例患者中,術后發生為8例(44.5%),術后發生NPS與術前有無NPS差異不明顯(P>0.05)。CESA組下床鍛煉時間為(8.2±2.1)d,出院時間為(9.4±3.8)d,CA組下床鍛煉時間為(17.8±2.4)d,出院時間為(15.4±6.2)d,兩組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
3 討論
麻醉后,CESA組血壓出現下降,主因為椎管內麻醉后,機體交感神經受到阻滯;兩組于骨水泥運用后,均存有血壓下降狀況,進而出現骨水泥植入綜合征(BCIS),癥狀表現為哮喘、肺動脈壓增高、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等。據相關研究可知[1-2],超過85%的患者采用骨水泥之后,會發生血壓降低狀況,降壓程度大于6kPa,運用小劑量的多巴胺(1~9?g·kg-1·min-1)輸注,便可將其給予糾正。因此,手術操作中,可對骨水泥植入綜合征給予積極處于與預防。本次研究結果可知,CESA組較為平穩,GA組術后1、2、5h心率降低明顯。可能由于全麻藥,特別是采用阿片類藥物所具有的相應殘留作用。阿片類藥能夠對中樞迷走神經給予興奮,并對外周阿片受體所造成的心率及血壓下降予以刺激,芬太尼可能對房室傳導性所造成的心率減慢及竇房結自律性具有直接抑制作用,對于高齡健康人群而言,其自主神經功能存在明顯減退狀況,在交感神經活性方面也存有明顯性的下降趨向,迷走神經減退方面則比較小;針對合并有冠心病患者,迷走神經減退則會出現持續性減退狀況,本次研究中存有1例患者心率下降至35次/min,幸對其及時進行處理。老年患者較多存有伴發其他病癥情況,如腦梗死及糖尿病等,因麻醉藥物、失液及失血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心律失常加重狀況,所以,需對患者病情變化給予密切觀察,及時作出相應處理[3-4]。本次研究可知,兩組血壓術后3d均下降明顯。由于此時疼痛已經得到一定程度減輕,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也有所下降,較長時間飲食未回復等。此時為患者過渡至正常,構建自身內穩定時期。完成手術后,應防止術后早期出現血容量不足狀況。相關研究指出,實施麻醉前夕,采取星狀神經節阻滯,可通過對下丘腦相應血液循環的改善,并對下丘腦功能進行調理,以此實現內環境穩定的有效維持。另外,術后GA組神經、精神癥狀發生率為38.46%,CESA組為53.85%,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兩組出院時間及下床鍛煉時間比較差異不明顯。在此不作詳述。總之,HR術中應用此兩種麻醉方式,均需于圍術期就患者心率及血壓予以密切監測控制,避免出現躁狂、譫妄狀況,兩種麻醉方式均不對患者轉歸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喜川. 兩種麻醉方式用于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比較[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4(28):62-63.
[2]谷思漢. 高齡高危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兩種麻醉方式比較研究[J]. 中外醫療, 2013, 32(7):54-56.
[3]鄭冬霞. 兩種麻醉方式用于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觀察[J]. 求醫問藥:學術版, 2013, 11(2):27-27.
[5]龔政林, 徐厚昌, 劉志軍. 老年患者全髖置換術兩種麻醉方式的比較研究[J]. 醫學臨床研究, 2008, 25(7):1164-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