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 分析探討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應用循證護理干預措施的臨床效果以及對患者自護能力及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總結其應用體會。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間收治的50例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25例與對照組2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則采用循證護理干預措施,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術后自護能力、關節功能恢復程度及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00%,其Barthel評分與Fugl Meyer評分也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度分別為96.00%和76.00%,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干預措施,可以積極有效的提高患者自護能力,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 循證護理 自護能力 關節功能 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外科中較為常見的下肢骨折,患者部分或完全喪失肢體功能、活動受限[1]。當前,其治療多采用手術治療,術后需長時間臥床休息與恢復,其自護能力受到嚴重限制,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也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因此,在疾病治療與護理過程中,不僅要恢復其生理功能,也要恢復其自護能力[2],而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的護理措施與護理質量的優劣至關重要,不僅可以促進骨折部位較快愈合,而且也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為探討分析循證護理干預措施對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的影響,本文收集我院于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間收治的50例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分別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與循證護理干預措施,對比分析其護理效果并總結循證護理干預措施的應用價值。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文資料來源于我院于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間收治的100例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25例與對照組25例。在觀察組的25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范圍在35-68歲,平均年齡(44.73±3.70)歲。對照組25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11例;年齡范圍35-68歲,平均年齡(44.46±4.52)歲。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了解同意治療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主要實行常規護理措施,包括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給與術前指導、術后恢復指導、用藥指導及健康宣教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循證護理干預措施,主要要點包括:(1)循證問題,通過訪視患者,結合病歷及相關文獻,評估患者潛在的護理問題;(2)根據可能出現的問題,查詢相關資料,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評價,以確定其真實性、可靠性,從而獲得最佳研究實證,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為患者提供最適宜的個體化護理方案
1.3 觀察指標
(1)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顯效:患者骨折部位完全愈合,肢體功能恢復正常,日常工作與生活完全自理,并可進行適當的重度體力勞動;有效:患者骨折部位愈合較為理想,肢體功能明顯改善,日常工作與生活基本自理,但不能進行重度體力勞動;無效:患者骨折部位愈合較差,肢體功能未恢復,日常工作及生活仍受疾病影響,總有效率為顯效及有效患者占全部患者的比例。(2)采用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評估患者的自護能力。(3)采用Fugl Meyer量表對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估。(4)參考相關文獻制定護理質量滿意度調查問卷,于患者出現時進行問卷信息收集。問卷內容主要涉及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術與方法、工作態度及患者的心理滿意度等,90分以上(含90分)為非常滿意,80(含)-90分為較滿意,8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患者+較滿意患者)/所有患者。
1.4 統計方法
本研究數據主要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其中數值變量采用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進行統計描述,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而分類變量采用率(%)進行描述,其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00%,而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4.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自護能力及關節功能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與Fugl Meyer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自護能力及關節功能恢復均優于對照組。結果詳見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滿意度比較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滿意度,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分別為96.00%和76.00%,觀察組患者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詳見表3。
3 討論
傳統的護理模式以布置任務為基本模式,極大降低了護理人員在大量繁瑣護理工作中的積極主動性,使得患者需要的護理措施不能得到及時準確的落實[3]。并且由于護理人員業務水平的不同,在觀察護理患者時存在較大差異及諸多問題。而循證護理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準確、慎重的運用當前科研結果,根據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臨床經驗,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與需求,制定出完整的護理方案,使得護理更加尊人性化[4]。因此,將循證護理運用于實踐中,將當前研究依據與專業知識、護理經驗及患者的需求有效結合,可以有效避免護理工作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提高護理質量與效果。
本研究中,我院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結果可見,觀察組患者采用循證護理干預措施,其總有效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00%,Barthel評分與Fugl Meyer評分也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另外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度分別為96.00%和76.00% ,說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因此,對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干預措施,可以積極有效的提高患者自護能力,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肖昌慧,劉玉環,何平平,等.循證護理在老年股骨頸骨折合并糖尿病行內固定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3,41,(02):213-216.
[2]趙慧杰,桂影,王太清.加強護理干預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臨床康復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05):1159.
[3]余虹,吳彩榮.循證護理對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自護能力及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0):54-56,64.
[4]王蘭.循證護理在老年人股骨頸骨折術后預防肺部感染并發癥中的應用[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5,(06):937-938.
作者簡介:王夢詩,女,1988-11-04,海南省萬寧市,主管護師,本科,研究方向:骨外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