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玲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中,情感教學日益凸顯出重要地位。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情感體驗的作用,幫助學生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體驗情感,借助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他們的情感,結合課程內容開展實踐活動深化他們的情感,進而在認知明理中升華他們的情感。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情感;實踐
情感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紐帶,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尤為重要。缺少情感教育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往往會枯燥無味、蒼白無力。實踐證明,對學生品德的培養不能只靠說教,而應在課堂上結合情感體驗進行適時引導、積極滲透,將知識有機地融合情感,彰顯課程的情感特征。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與校本研修實踐,筆者總結了一些經驗。
一、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體驗情感
首先,教師要重視品德與社會課程學習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內容,將目標植根于教學實踐與學生的內心深處,讓學生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體驗和感悟,實現情感體驗的積累。“把生活作為本源,以生活為本”,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將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讓教學回歸生活。
例如,在二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三單元“日日盤中餐”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集體參觀我校午餐的制作過程,幫助學生體驗一日三餐的來之不易,引導學生珍惜每一粒糧食。同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各種糧食圖片,欣賞和“糧食”相關的歌曲,讓學生講述自己每天吃的食物的來源與制作程序。通過創設各種生活情境,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堂課氣氛濃濃,環環相扣,高潮迭起。課后,學生普遍反映,融入了生活情境體驗的品德與社會課不再枯燥,而是趣味無窮。
二、以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情感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時代,通訊發達、網絡普及,現代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教學手段也已經走進課堂,教育也必須發揮數字化、信息化的優越性,借助它們豐富教學實踐。教師要積極嘗試把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微課運用到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
情感是行為的動力,只有學生對平凡的勞動者有了深厚的感情,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尊重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并在自己長大成人后,尊重自己作為勞動者的身份,體驗自身不平凡的價值。因此,筆者在“感謝您,平凡的人們”的教學過程中設置了微課——“平凡的馬路天使”,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仿佛真正來到了馬路工人身邊。借助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般的真實感受,激發他們尊敬環衛工人的真實情感!
三、在實踐活動中深化情感
實踐是情感的最終領域,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更關注通過一個個貼近生活的活動讓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結合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與主題開展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例如,筆者常常讓學生自編、自演一些生活小品或小故事。為完成這些任務,學生在課下都準備得很認真,并反復練習,進而在表演中領悟、體會情感變化,實現情感深化。這些不同的實踐教學手段激發和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它們通常是簡單易行的,卻常常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認知明理中升華情感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最終會幫助學生實現道德情感的理性認知。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常以情感為突破口,以情感人,以表明理,激發學生的道德感情。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認知明理中升華情感,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如在“感謝您,平凡的人們”這一課的教學中,在被身邊的勞動者無私奉獻的精神打動之后,學生內心的感激之情被激發出來。這時,筆者乘勝追擊,向他們展示大量的為家鄉建設、為祖國昌盛默默奉獻的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工作的圖片,學生觀看后,不約而同地把最熱烈的掌聲獻給了圖片中的勞動者,在情感升華的同時,獲得了對平凡勞動者價值的理性認知。
綜上所述,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情感目標的達成對學生良好情感的生成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要將情感教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把握“以情引情,以情生情,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教學理念,實現情理交融的教學效果,促進知識的內化,實現知與行的統一,在情感教學實踐中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昕.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案例[M].延吉:延邊教育出版社,2008.
[2]李良敏.情感教學的實例探索[J].中國西部科技,2006(12).
[3]陳青.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的情感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