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麗霞++何東中++孟昕娜
摘 要:隨著“慕課”教學平臺的日趨完善,其應用氛圍愈加廣泛。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進入高校數學課堂教學之后,也給獨立院校數學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該文介紹了“慕課”的概念及功能,系統論述了“慕課”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旨在有效提高獨立學院數學教學效果,為學生自主學習拓展新途徑。
關鍵詞:“慕課” 獨立學院 數學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c)-0201-02
隨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和新應用的發展與推廣,碎片化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時間碎片化、信息碎片化、媒體碎片化、受眾碎片化。在碎片化時代,學生學習和老師的教學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瑣碎的時間,將所學知識整合在一起。而“慕課”就是符合時代特征的一種教學新模式。
1 “慕課”的概念及功能
“慕課”(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簡稱,這個概念是2008年由加拿大的Dave Cormier與Bryan Alexander聯合提出來的,到2012年已經形成Udacity、Coursera、edx三大優秀平臺,此后多家“慕課”平臺的供應商紛起競爭。MOOC課程在中國同樣受到了很大關注,根據Coursera數據顯示,2013年Coursera上注冊的中國用戶已達13萬人,位居全球第九。可以說2013年是中國的“慕課元年”,這一年隨著國外三大慕課平臺進入中國,中國高校開始了慕課的推動進程,一些知名高校(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以及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相繼加入“慕課”聯盟,并推出多門面向全球的“慕課”課程,這些高校在實踐中的探索和研究在我國遙遙領先。因此,在“慕課”的研究成果上北京、上海等一線大城市,學生的參與度相對較高,應用和推廣范圍較為廣泛。
“慕課”是一種大規模的、世界性的教學資源共享及在線學習模式;是一種網絡開放課程,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可根據需要選擇課程進行在線學習。與傳統課程相比,可以幾千幾萬乃至幾十萬人同時上課,在這里學習氣氛濃厚,以興趣為導向,凡是想學習的,都可以進來學;使用客觀、自動化的線上學習評價系統,就像隨堂測驗或隨堂考試一樣,受眾感到比較輕松、自由。而且還可以運用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進行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在學習中,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內容,安排學習進度,平臺自動批改作業或相互批改試卷;此外,還有小組合作等,使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和知識。
“慕課”采取“化整為零”的授課方式,把知識大單元劃分為若干個小知識點,外加可自動評判的習題和課程論壇。它不同于微課、精品視頻公開課、互聯網遠程教育等,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老師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科目,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感受及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等都能得到較為全面的體現。
“慕課”擁有優秀的專業教師團隊,所講內容皆是精品課程,教學視頻是開放性的,用戶可以下載,“慕課”學習氛圍濃厚,學習者不再是孤立的或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可以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合作;這里的作業、討論都是公開的,可相互點評,學生完全可以按著自己的學習實際,自主選擇視頻上的學習內容,真切地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和學習的樂趣。
當代大學生幾乎都有一部智能手機,學生宿舍、食堂相繼開通了無線wifi,大家可以隨時隨地地學習,上課聽不明白的,課下可以借助這一平臺向老師請教,而老師也可以通過微信傳輸“慕課”中的微視頻,供學生學習。“慕課”中有大量的習題,通過微信群,師生可以隨時隨地研究討論問題,老師課上提出問題,學生利用“慕課”平臺可與老師或同學進行實時討論或解疑。這樣做既增加了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慕課”在高校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由于“慕課”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和學習平臺,因此我們在2015—2016學年第二學期的數學課程教學中選擇了部分專業進行試點教學,以大一測繪專業1~3班和大一財務管理專業1~2為試驗班,文科班和理科班同時進行,分別觀察和總結在這2個不同專業、5個不同班級中實施教學改革的情況,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其具體做法如下。
2.1 課堂上明引“慕課”視頻
要想在數學課堂上直接引用“慕課”中的視頻,需要教師在備課時,要將教學內容模塊化,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重新編排設計教學內容,把學生感興趣的模塊用“慕課”中的相關教學視頻展現出來,使任課教師不再是數學課堂上唯一的知識傳授者,每一個微視頻的時間不長,這樣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知名專家教授的講解,讓學生更透徹地理解和學習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高等數學》講不定積分第一節時,可以將內容區分為:積分的起源、不定積分的概念、性質及基本積分表等四個模塊,教師可以直接引用山東大學的“慕課”視頻《高等數學——微積分(1)》,由張天德教授講授的“積分的起源”這一模塊;或者在講不定積分計算方法時,可以引用視頻,來講解某一類型的不定積分,也可以引入一道典型例題的講課視頻,而后再由任課教師講幾道相似的例題,最后出二道練習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
2.2 課后暗引“慕課”視頻
大學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多,課時少,理論性強,較為抽象。而獨立學院的學生學習層次不同,課堂上教師所講內容不能確保所有學生都能聽懂,許多知識點只能點到為止,不能進行知識拓展性講解,以致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一知半解,所以課后學生必須自己進行再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慕課”教學視頻供其課后自學,并布置學習任務和課后作業,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高等數學》中極限的計算是學生的弱項,計算方法很多,學生思維混亂,教師可以推薦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慕課”視頻《高等數學習題課(一)》,尹遜波教授很詳細地分類講解了極限的計算,學生利用課余瑣碎的時間可以自主輕松地進行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也可以通過一段時間學習后,由任課教師在課堂上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或在微信群中對學生進行試題測驗,并及時給予講評和指導。
2.3 意引“慕課”視頻
“慕課”中的教學團隊非常優秀,主講教師都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很高的專業素養。而獨立學院的教師教齡相對較短,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所以任課教師也可以充當“傾聽者”,通過傾聽名師對數學知識的講解進行再學習,進而思考怎樣設計課程內容,怎樣詮釋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這就要求任課教師一定要做出不懈努力,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名師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講課思路、講課風格、命題規律等,并將其有機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比如,山東大學的“慕課”視頻《高等數學——微積分(1)》中,“定積分的應用”中就有很多設計精巧的例題,作業測試中的習題也很有代表性,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可以有機地加以引用,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2.4 學生自引“慕課”視頻
在大學的數學課程中,有些內容與高中數學有重合的部分,比如《高等數學》中導數計算中的四則運算法則,函數的單調性;《線性代數與幾何》中向量的概念及線性運算等,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交由學生講解。學生很珍惜這樣的機會,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課后自行查詢“慕課”視頻,根據教學視頻進行備課,從而更透徹地理解這些知識,并且能做到將定理證明中每一步的因果關系解釋清楚,很流暢地把課講完。這樣做即擺脫了老師單一講、學生被動聽的困境,還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將上述方法有機地應用于該院試驗班的數學教學實踐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維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期末高等數學2考試成績優秀率和及格率明顯高于其他參照班,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深受廣大學生歡迎。
3 “慕課”教學模式給任課教師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在電子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已不能適應現代高校教學需要,而“慕課”教學模式應用而生,這就給當代高校教師帶來新的機遇。教師在教學中有機地應用“慕課”教學,可以通過觀看視頻,近距離地了解、學習和借鑒名牌大學資深教授的先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經驗,進一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一定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適應現代高校數學教育教學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誠然,“慕課”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也給任課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信息獲取和篩選能力。在網絡“慕課”中相同內容的視頻眾多,良莠不全。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依據所教專業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特點進行精心篩選,力求做到優中選優,以便學生學習和研究;這就需要任課教師一定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精湛的專業技能,積極參加學術科研活動,盡快探索出真正適合獨立學院學生特點的教學新模式;這就要求任課教師一定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秉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加大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要依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興趣和需求,有的放矢地開展“慕課”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實用型技術人才。
4 結語
總之,“慕課”平臺雖然具有很多優長,但由于該教學模式還處于試驗階段,還不能作為獨立院校數學教學的一種固定的模式。加之獨立學院學生文化基礎較差,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其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遠不如一本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學習仍處于被動式學習,尚需老師在課堂上進行面對面的講授。所以,獨立學院的數學教學應以板書教學為主,多媒體教學為輔,靈活采取“慕課”教學,三者相輔相成,優勢互補,進而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具生機和活力,以便獲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肖莉.慕課模式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高教探索,2016(7):78-80.
[2] 梁海霞.慕課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6(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