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菁++黨永龍
摘 要:該文通過對目前高職高專教育教學現狀分析,結合現代學徒制的概念,提出構建我國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路徑,并積極借鑒國際上運用現代學徒制度的成功案例,為我國高職高專院校構建現代學徒制度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借鑒。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高職高專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c)-0210-02
《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顯示全國范圍內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率為92%,通過對近幾年來這一數據的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會計專業已經遠遠超過全國平均就業率90.4%。數據還顯示,畢業后繼續從事本專業工作的比例為87%,同樣遠超過其他專業平均水平。從畢業生就業半年后離職這一指標看,會計專業又高達42%,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畢業生就業半年后大多發現所學技能難以完成崗位工作,無奈離職。企業用工需求不斷擴大,但高職院校畢業生無法勝任會計崗位的工作,這一矛盾愈發嚴重,從職業教育的角度看,就給高職會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現代學徒制度的概述
現代學徒制是在學校教育中加入傳統學徒的一種校企合作的新型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將學校、企業、教師、師傅、學生、學徒等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各種資源的立體式、分階段的傳授,促進行業、企業參與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根據產業需求完成專業設置,同時根據職業標準來設計課程內容,生產過程也就是教學,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和技能,學生畢業的時候在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也能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最大限度地緩解企業用工難的問題。現代學徒制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實現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相結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更具有實際針對性。
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成為適應全國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從宏觀角度看,高職高專職業教育采用現代學徒制是為了實現職業教育主動服務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建立健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成長平臺,是推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有唯一途徑;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方法。
2 高職院校構建現代學徒制度人才培養模式的路徑
2.1 明確不同利益主體參與者的職責任務
企業加入教育中,承擔教育學生的職責,是現代學徒制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的顯著特點。現代學徒制度中企業、學校各個組成部分的職責任務都相對明確。學校主要負責基礎知識的普及和專業知識中理論部分的教育,而企業負責提供技師、操作環境,并根據企業實際崗位需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崗位技能培養。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學校教育是基礎,企業是人才培養質量的升華,占有重要地位。
政府起主導作用,多舉并重推動發展。與傳統學徒制相比,政府政策的指導是關鍵,這也是傳統學徒制與現代學徒制的主要區別。
校企合作,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將學生引入企業操作環境中,盡量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鍛煉學徒,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不斷鼓勵學徒自我創新,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不僅能夠提高學徒的專業技術水平,還給新技術的發明和創造提供了硬件條件和軟件平臺,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2.2 改變教學組織模式和管理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就是為某一產業提供特定操作技能培訓的教育,由于有政府參與指導人才培養,使現代學徒制度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安排、學生管理等方面都更加規范和科學,強調學徒應該具備扎實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術、技能,為高職高專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飛躍打好基礎。
現代學徒制度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習空間在課堂與企業間不斷轉移,充分考慮了現代學生的教學空間的變化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現代學徒制度必須做到人性化管理,才能夠給學生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最大限度地實現現代學徒制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目標。
在現代學徒制度下,高職高專院校必須重新構筑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現代學徒制度下培養的學徒不僅要具備專業技能,更要具有文化素養,還能夠為企業、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本著這樣的思想,高職高專院校應該根據企業的人才需求定向輸出轉業人才,要將學徒培養成企業和市場需要的人才,將市場上最緊需的人才作為培養對象,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安排,將企業和社會需要的知識技能作為教學內容,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提高學徒的就業率。
2.3 開展校企雙課程體系
在現代學徒制度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雙課程”應運而生。“雙課程”體系就是指在學校和企業的主導下,共同開發的既滿足學校人才培養方案需要又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的課程結構體系。
通過長時間對會計實施現代學徒制教育后發現,雙課程體系的開發做到“市場需求”和“高等職業教育”的完美均衡、結合,筆者認為,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高職高專院校與用人企業共同參與協商。首先,應該根據行業標準、崗位需求和教學需求,制定課程體系開發的目的,明確學校教學方向和課程體系結構;其次,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探討課程教學方向,明確專業課程體系的詳細組成,從宏觀角度進行設計,由專業負責人具體實施具體的課程標準和課程教學計劃;最后,對于實施效果進行評價,根據學校和企業共同評價結果再次調整課程的教學方案,再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筆者認為,課程體系的開發思路分為3個層面:自然層面、職業層面、社會層面。首先,學生是自然人。從自然層面看,解決學生的未來生存必須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的問題,現代學徒制中從學生個人素質進行課程開發;其次,現代學徒制下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在是學生的同時也是職業人,這個層面上解決的是職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進行課程開發時也應該從企業崗位群的角度充分研究;最后,學生畢業后總是要進入社會成為社會人,在這個層面上主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從合格公民的角度進行課程開發。需要指出的是,現代學徒制下的課程體系的開發必須遵循學生職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循序漸進地進行。
課程教學的效果一般通過考核評價系統完成。現代學徒制度下課程考核評價應該由學校、企業共同參與。學校教師負責理論知識的考核;行業專家、企業師傅進行專業技術和技能的評價。考核與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在考核評價時可采用筆試、操作等方式,學校的理論課考試主要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學生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也是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而企業的實習考試主要測試學習的實際操作能力,該部分的評價根據學生在企業工作期間的實際表現和工作能力情況進行綜合評價。
3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在構建現代學徒制度人才培養模式路徑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校內實訓室企業化,是實現會計職業教育學徒式工學結合的基本方式。由于會計專業、會計崗位自身的特點,將會計業務從資金的籌集到材料的采購、從費用的分擔到成本的核算、從工資的計算到成本的控制,讓學生深入參與企業經營的所有會計核算環節,實現全面、深層次的工學結合學習,開展實質性的工學結合學習方式,實現專業能力與崗位能力的零對接。
會計專業教師到事務所進行實踐鍛煉,實時掌握會計行業的發展趨勢及業務動態,有利于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這樣做,既避免了校外零星實習管理難的問題,也鍛煉了教師,更重要的是真正實現了有意義的學徒式工學結合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小丹.“現代學徒制”再理解[Z].2014.
[2] 岑華鋒.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視角下現代學徒制構建研究[J].職教論壇,2013(16):30-33.
[3] 王振洪,成軍.現代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新范式[J].成才之路,2015(4):52-53.
[4] 杜靜靜,李寧.從現代學徒制看企業新進員工的管理[J].現代企業文化,201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