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惠娟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其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作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運用能力,使學生學會利用清楚、靈活的文字傳達個人看法及情感。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大部分教師逐漸改變了過去傳統落后的教學理念,有了作文教學方法的突破與創新。本文將重點探討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小學作文教學是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運用能力進行檢驗的最直接方式,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語文教師應與時俱進,積極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作用,不斷開發和挖掘學生的潛能,并在作文教學中重點對學生進行寫作和應用技能的培養,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重視作文教學的課堂討論過程,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過去的作文教學,主要方法是先說明具體的作文要求,教師對作文題目進行簡單的解析和引導之后,讓學生自主構思寫作。部分學生因為對命題陌生,加上教師的引導較為簡單和有限,無法在腦海中構建清晰的寫作思路和框架,此時就會產生壓力,長此以往學生就逐漸失去了對寫作的興趣,甚至抵觸作文學習。因此,教師必須意識到這種傳統教學的弊端,可在作文教學時增加學生討論交流的環節,這樣不僅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還能讓學生在相互討論中啟發和激發寫作靈感。例如,在寫《我最愛的節日》這篇作文時,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對“節日”這個話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圍繞自己最愛的節日是什么、喜歡這個節日的理由以及在這個節日時是否發生過什么有趣或印象深刻的故事等展開討論。通過相互交流討論的過程,學生的思路被逐漸打開,開始有一些關于“最愛節日”的靈感和素材被激發出來,從而豐富作文內容,提高寫作質量。
二、加強學生課外閱讀,不斷提高寫作技巧
學生的寫作水平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集中反映,僅僅通過語文課內的基礎知識學習是不夠的,尤其是當前大部分小學生的寫作缺乏素材,導致學生無法提筆寫出有內容、有質量的作文。因此,作文教師可鼓勵學生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記錄每天的學習生活,摘抄文中精美的句子。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日常閱讀的積累,鼓勵學生多閱讀一些經典書籍,可推薦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名著或者其他閱讀材料,以此來開拓學生的視野,同時讓學生閱讀后堅持寫讀書心得,這樣不僅使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同時還能從閱讀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外,還可建立班級作文園地,讓小學生把自己閱讀的書籍或好的文章材料放入作文園中,與其他學生相互分享和交流。通過這樣的方法引導,可讓學生的寫作更加自然、流暢。
三、作文教學應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聯系,培養學生的洞察力
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擺脫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不斷開拓和挖掘學生更加廣闊的創作思路和寫作空間,引導小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中學會觀察與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每個小學生具有的實際寫作能力不同,所以語文教師應從實際出發,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和個性特點來進行分層教學,讓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的寫作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與發展。另外,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對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進行觀察和思考,做到隨時積累作文素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并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那么在寫作中就能文筆流暢,積極投入到寫作中去。例如,教師可在春天來臨之際,組織學生外出參加春游活動,并讓學生在春游結束后寫一篇有關自己親身參與的“春游”作文,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觀察思考能力,并通過這種親身體驗來鍛煉和提升學生的寫作質量和水平。
四、課外作文的教學
當前,大部分小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模板化、脫離生活實際的現象,主要是因為缺乏實踐經驗,要求學生在課堂中寫出自己并沒有接觸和認識的東西,學生只能被迫模仿照抄。因此,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以開展課外作文教學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體驗式的學習寫作,從而實現小學作文的生活化、情感化。例如,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有一篇作文這樣要求:你買過菜嗎?是否了解和知道菜市場的熱鬧場面?請你以“熱鬧的菜市場”為題寫一篇作文。大部分小學生并沒有去過菜市場,對菜市場的場景并不熟悉,因此也就決定了學生無法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和感受來寫作,只能參考范文或憑借個人想象來描述脫離實際的“菜市場”。此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在周末讓家長帶領自己去逛菜市場買菜,親身體驗菜市場的情境和場面。通過這樣的課外作文實踐,可轉變小學生寫作下筆難的現狀,并讓寫出來的內容更加生動有內涵。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改變傳統的作文教學方式,不斷開拓和挖掘學生思維,注重學生在作文技巧上的培養,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的寫作訓練,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寫作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蔡春玲.新形勢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之我見[J].文教資料,2011,18(29):70-71.
[2]王秀麗.如何進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J].學周刊·B,2012(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