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洪
摘 要: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與思辨性極強的學科,學生通過學習數學可以提高其邏輯性、思辨性,而且數學與理工科之間聯系密切,是學習各理工科目的基石。小學生處于心智發展的高速時期,小學學習數學是有助于其邏輯與思維的發展,而且由于數學具有極強的總結性和嚴謹性,因此若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培養出相應的數學思維,那么將對其日后的發展和學習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思維;培養
一、學習數學的意義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邏輯的、思辨的、具有極強總結性的學科,可以說數學規律反映了自然界的一般規律,利用數學可以描繪萬物。而且數學在日常應用無處不在,小到買賣,大到粒子對撞機的工作原理,數學無一不從中體現,而且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這足以體現數學的重要價值。
顯然,小學生由于年齡較低(大多是6歲至12歲)心智處于發育期,所以在此階段學習數學將會對其邏輯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而且數學的嚴謹性和總結性也能夠舉一反三地利用其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能夠為其日后的發展產生正面的影響。
然而,由于數學邏輯性強因而數學強調順序;由于數學總結性強因而其中充斥了大量定理;由于數學嚴謹性強因而其“說一不二”,由于其思辨性強故其千變萬化。因而數學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是抹殺想象的。所以,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以題海戰術以及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教學,顯然這是片面不科學的,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數學教學應當讓學生從數學中學到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從中學到應試的技巧。
二、數學思維的具體要求以及如何培養數學思維
1.從自學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雖然在小學語、數、英三科是主要的科目,而且課時也較多,但是單純地靠老師在課堂教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由于數學問題千變萬化,老師在課堂上只能擇重點而講,因此,學生應當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數學與語文和英語不同,小學的語文和英語往往在熟讀課文或者自行學習完生字、生詞后就可以認為是自學完成,而數學自學則不然,在自學中學生遇到的公式和定理是需要其獨立思考才能完成的,因而在數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間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2.以課堂探討帶動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
數學課堂上不可避免地會有各種各樣的討論,既然是討論,那么就要有話可說,而數學課堂上的討論要么是由于某一知識點引起的,要么是由于某個問題引起的,所以如果學生不對這些問題進行充分的分析,那么他將會無話可說,雖然學生分析出的結果可能千差萬別,甚至可能是錯誤的,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與分析中,學生會逐漸養成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而獨立分析問題對于各科的學習將會大有裨益,因此,教師應當在課堂中設置適當數量的課堂討論,保證班里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逐步培養他們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3.將說理與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相結合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體現,思維過程的體現離不開語言的描述,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又反作用于思維的發展,數學語言是嚴謹的且充滿邏輯性的,因而訓練學生利用數學語言進行說理既活躍了其思維,又增強了其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一舉三得。因此,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中設置適量的說理機會,說理的對象可以是書上的定理、公式、結論、法則、規律,也可以是某些題目的思路做法等,讓學生在不斷的說理中訓練思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而卓越的語言表達能力對于人文學科的學習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4.從不斷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
所謂靈活思維能力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舉一反三”的能力,因為數學并不是簡單的由數字和算法堆積而成的,也不是由一條條死板的規律組成的,而是體現了“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的基本原則,所以在學習數學時會有大量的訓練,當然訓練不意味著要搞題海戰術,現今所說的訓練要求教師將題目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基本原則進行設置,著重培養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使其做到“舉一反三”。
5.從日常評講中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
對于數學學習來說,必要的反思是不可缺少的,而這些反思主要從教師的評講中實現,講評的內容可能是課堂所做練習、作業中的習題、試卷中的題目。如果在講評中教師僅僅是將答案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改錯,那么評講將會失去應有的效果,所以在評講過程中教師應當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讓學生參與評講,讓學生分析這道題為何要如此解答,應用了何處的知識,進而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和判斷能力。
總之,數學是一門不可多得的學科,既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又能培養其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當聯系實際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適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陳瀟瀟.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2]姚秉含.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學,201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