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鳴鳴
摘 要: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是教育體制改革中的重點內容,在教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綜合性的教育實踐活動是踐行我國課程改革的一種課程形態,該種教學模式在中學課堂上的實施,是教育改革發展向著發展學生個性方向的一大步跨進,具有鮮明的教育意義。基于此,本文就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促進其在中學教學中落實的對策。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中學;實施;現狀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是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結構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其目的是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現狀
目前,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沒有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被當做可有可無的副科,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綜合實踐活動課形同虛設。筆者走訪了本縣相關學校,發現一些學校只開設信息技術課、勞動技術課。這兩個模塊都有專職教師,但綜合實踐活動課只有課表的安排,卻沒有專職教師。這節課,有的學校是學生自習,有的學校安排語數英老師上課,美其名曰:語數英的研究性學習時間。甚至有的學校信息技術、勞動技術也沒有抓好,常常被主科老師撿去上。這樣,整個綜合實踐活動課形同虛設。2.綜合實踐活動課被學科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課程性質是“綜合”與“實踐”,它和學科課程的知識化學習有本質區別。綜合實踐活動課沒有獨立的教材要求,探究的內容可以來自學生,因此,這樣的課程應該是真正體現生本要求的。但某些老師在教學中偏偏把它們當做學科內容一樣講解,這其實是對綜合實踐活動課性質理解不到位的體現。3.綜合實踐活動課評價空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含的內容太多太雜,相關評價方案沒有確立,某些學校沒有對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某些學校甚至沒有相應的主管綜合實踐活動的機構。
二、改進措施及建議
1.強化宣傳引導,促使多方形成合力。一是組織區縣、學校教育行政領導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全員學習和專題研討活動,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頂層設計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二是分層次、分片區、分階段組織全體學科教研員和骨干教師開展課程實施推進會、經驗交流會、教學研討會等活動,加強對課程理念、課程價值和實施意義的學習解讀;三是指導學生課題組代表充分依托學生社團、實踐大課堂等活動進行區域內研究成果展示,輻射引領更多學生參與。同時,借助報刊、網絡、廣播等傳媒手段,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意義的宣傳,促使各級領導和廣大師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給予準確定位,形成合力。2.完善配套機制,保障課程常態實施。一是完善師資隊伍引入機制。面向校內選定一批綜合素質好的教師組成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團隊,科學規劃、先行先試;嘗試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學等師資力量整合起來,每個年級、每個班級確定一位負責人。面向校外遴選一批實踐能力強的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充實師資隊伍。二是完善區域教育資源整合機制。立足地區實際,逐步建立并完善課程資源開發、整合、應用機制,嘗試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結合起來,將學生歷年課題研究成果課程化,將社區優勢教育資源校本化,充實課程資源。同時,以課程資源開發為載體,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課程資源,促進學校特色化、多樣化發展。3.加大培訓力度,搭建師資發展平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課程體系中的新型課程。目前,高等院校尚未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業,已有任課教師絕大部分是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流動性較大,直接制約課程實施效果。因此,應該加大師資培訓力度,因地制宜開展多形式、多層面的師資培訓,創造國內外、市內外優秀教師團隊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同時,搭建市級、區縣級教師專業發展平臺,組織開展課堂教學展示、教學設計示范、優質課大賽、論文評比、課程論壇等活動,為不同教師提供適合自身發展的平臺。4.轉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關于評價方面的改革,強調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而不能僅僅把評價作為篩選與甄別的工具。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重點應在學生的發展層次和發展水平上,即以學生已有的發展基礎為評價標準,突出學習過程的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綜合實踐能力。因此,它是一種“自我參照”標準而非“科學參照”標準的評價;它是一種強調多元價值取向和多元標準的評價;它是一種重過程輕結果的評價。評價的主要途徑有匯報表演、成果展示、答辯會、體會與反思等。評價的方式有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在具體操作中,“檔案袋評定”與“協商研討式評定”等方法被認為是非常有效的評價方法,教師應鼓勵每個學生建立自己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以便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與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體會及進步的喜悅。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隨著課程實施的逐步深入,它所起到的效果和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與社會的聯系也日益緊密,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不斷發展,綜合素養也得到進一步提升。但進無止境,變革是永不停止的,這就要求國家和地區以及學校和教師不斷進行探索,尤其要結合中學這一階段本身的特殊性從理論和實證相結合的層面進行持續關注。
參考文獻:
[1]陳志等.普通中小學研究性學習課程指南(實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3.
[2]劉萬海等.理論反思與實踐策略:交流與對話——第二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國際研討會綜述[J].教育發展研究,2005,(9):104-107.
[3]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若干問題及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04,(2).
[4]錢旭升.全球視野中的綜合類活動課程述評[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2,(4):81-84.
[5]錢厚斌.法國教育督導制度建設的經驗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12,(8):155-156.
[6]杜建群.實踐哲學視野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89-92.
注: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術裝備和實踐教育研究立項課題《綜合實踐活動對青少年成長價值意義的研究》(編號:PZS553<河南省教育廳 教技裝[2016]35號>)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