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萬春+劉洪巖+劉洪宇
摘 要: 隨著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是一個關系國家未來發展的大問題。因此,認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現狀及研究的現實意義,對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促進國家和諧與穩定,中華民族偉大夢想早日實現都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多元文化 高校大學生 誠信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背景
當前我國正進入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推進,隨著大學生對網絡、QQ、微信、博客等的熟練運用,高等學校更是成為中外文化之間交流與碰撞的前沿陣地。多元文化的交鋒與碰撞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是一種挑戰。從整體上看,我國當代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是積極向上的,但由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少,一些人缺乏對事務正確與否的判斷力和相應的經驗,某些大學生過于注重個性,追求新鮮流行事物,把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丟棄一邊,出現社會責任感不強、考試作弊、學術不端、拖欠助學貸款等亂象。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為大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美德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對誠信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晚,2001年左右才剛剛興起,理論界對誠信問題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這時期之后,如許輝的《誠信教育_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楊曉丹的《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林興嵐的《當代誠信文化建設的實踐性思考》;王忠華的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透析;陳勝偉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饒家輝,譚瑤的中美大學生誠信教育生態比較及借鑒;謝懷平的新形勢下大學生誠信教育中的自律機制研究等。通過研究和分析以上相關文獻資料,歸納出目前我國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的基本情況:
1.某些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及原因
究其原因,一是大學生誠信制度體系還不夠健全,誠信教育是從思想品德教育中分離出來的沒有專門機構進行管理,沒有系統的理論做支撐。二是大學生誠信教育形式單一化,偏向于內在道德層面,主要靠自覺、自律,在教育形式上,喜歡張貼誠信海報、懸掛誠信條幅,對學生考試作弊處罰不嚴等。形式比較單一、枯燥。三是懲戒較弱化,在對失信學生的懲罰上,監督機制比較缺乏,還處于寫保證書、說服教育、通報批評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階段,對學生難以形成強有力的約束。
2.關于大學生誠信缺失研究的經驗積累
(1)大學生誠信教育及其研究中的寶貴經驗
一是研究領域廣泛,理論性強;二是對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原因、問題的癥結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析;三是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原則、方法、路徑選擇等做出較為理性的設計。
(2)大學生誠信教育及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關于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及對策研究歸納得比較多、比較細。而對于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闡述得少且不到位,尤其對策的有效性、針對性不夠明顯。二是對大學生誠信方面的研究只停留在傳統以品德及自律為主的誠信教育研究中,對誠信要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尤其對大學生誠信教育要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監督常態化。三是關于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途徑研究較多,可行性及評估體系的建立和執行研究的較少。四是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研究不夠深入、不夠透徹,缺乏總結和提煉,更缺乏學術性和說服力。五是對外部環境及多元、多樣、多變的價值觀對誠信教育的影響研究少,沒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環境建設問題進行系統研究。
(二)國外研究現狀
1.一些政府和學校高度重視
瑞士是“誠信”法律化的國家之一。瑞士國會1970年通過的《瑞士民法典》第二條明確規定“任何人行使任何權利,或履行義務,均應以誠實信用為之”。美國也重視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在每年新生入學報到之際便把《新生手冊》發放到學生的手中,讓大學生充分了解考試作弊、論文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的定義、表現形式、處罰規則及申辯程序。使大學校園內誠信缺失現象普遍減少。
2.監督管理機制比較完善
國外一些學校重視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有較為完善的引導機制、培育機制、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做支撐。如英國牛津大學,不僅對學生的學業進行考核,還對學生的誠信品德、健康水平和交往能力進行評價,不合格則不能畢業。如芝加哥大學,對學生學術真偽的鑒別能力有專門的機構—圖書館、專職人員、專業設備和資源。如美國政府設有專門的誠信教育研究機構,認真履行對大學生學術失信行為的監督、管理和調查職能;同樣,美國各高校都設有相應的誠信管理機構,一是負責制定學術誠信管理條例,二是監督條例的執行情況,三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大學生的誠信水平。
3.輿論宣傳導向作用
國外一些學校重視新聞、娛樂宣傳的強大功能,常常借助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及誠信教育。如美國,除利用大眾媒體外,比較有特色的是把學術誠信條例掛在各大學網站的主頁上,方便學生查閱及約束自我,方便教師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同時為教師獎懲學生提供有效的依據,大大減少學生考試作弊和論文抄襲的可能性。
4.誠信教育社會化、家庭化、學?;?/p>
國外一些學校,誠信教育不僅是一個人的事、一個家庭的事、一個學校的事,還是政府機構、社團組織、學校等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事。每個人和家庭自覺維系誠信規則。學校在入學前、學中等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誠信宣傳,政府機構、學校、社團組織積極推進社會信用體系。
三、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意義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是國家經濟增長的客觀要求,誠信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實際需要,誠信是立人之本,更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歷來是誠信之幫,是人類誠信文化的優秀傳播者。古往今來,廣為傳誦的誠信典故不勝枚舉。如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戰國時期兵法家孫臏的“一諾千金”動人典故;明初文學家宋濂的“如期還書夜半苦抄”感人故事;南北朝時期廣為傳誦的“孟信退錢牽回病牛”誠信美談;誠信理念等。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誠信狀況的好壞不僅關乎大學生人格魅力、自我價值能否實現,更關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社會運行之規,因此,黨的十八大將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和普及、新聞媒體的輿論自由度不斷開放、社會經濟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尤其多元文化的滲透,使大學生獲得的信息良莠不齊。大學生誠信缺失不僅影響個人形象,違反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更重要的是對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帶來不良影響。因此,要認清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國大學生誠信現狀及其研究的現實意義。
四、結語
誠信關系大學生整個精神面貌,關系高校思想教育的成敗,關系你我他的切身利益,更關系社會和諧與穩定。堅守誠信是每個大學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大學生應認清失信的危害性,嚴格要求和約束自己,并努力形成大學生誠實做人的共識。守住做人、處事、交友誠實守信的底線,爭做一名“誠實守信”的優秀大學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Z].2001-9-20.
[2]王忠華.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透析[J].山東工會論壇,2012(4):147-148.
[3]陳勝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33-34.
[4]李琳.國外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對中國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構建的啟示[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4(8):147-148.
[5]饒家輝,譚瑤.中美大學生誠信教育生態比較及借鑒[J].繼續教育研究,2016(02).
基金項目:課題名稱: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項目主持人:郭萬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