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熔芬
【摘要】稅法存在種類繁多,在實際運用中更新調整速度快等特點,相應地給傳統講授式教學方式提出了一定挑戰,稅法教學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文章將任務驅動式教學方式引入應用型本科稅法教學過程,以期能提高應用型高校財會專業學生處理涉稅的能力,畢業后能在最短時間內適應社會的需求。
【關鍵詞】任務驅動;應用型本科;稅法教學模式;創新
在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大背景下,獨立院校培養的人才要能以最快速度適應企業的需要。因此,應用型本科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過程必須要與未來的職業標準以及工作過程相結合。作為財會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稅法的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旨在使學生理解稅法,運用稅法,并能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的知識運用在企業實踐中。本文將任務驅動教學方式引入稅法教學過程,期望能達到此目標。
一、任務驅動法概述
任務驅動教學適用于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教學內容,要求以富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好奇心的情景為基礎,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任務為載體,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屬于行動導向教學法
行動導向法由一系列教學方法及技術組成,其實施的基礎是“用心+用手+用腦”。其基本意義在于: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協調者,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互動,讓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訂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等親身實踐,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其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
(二)實現了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
任務驅動教學法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咨詢者、引導者和評價者;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任務驅動教學法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學習方式,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創造條件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探索和嘗試。在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學習單位,采取合作學習方式,在讓學生學習和運用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和創造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通過成果展示和評價來強化學習效果
任務驅動法要求學生完成一個項目或者任務后,及時交流、展示和討論,對學習情況做出反饋和評價。這個階段能使學生有效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同時也能極大地培養學生的成就感。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
任務驅動法實施過程一般由教師在項目開始之初就設計典型任務,安排每項任務時間,然后在小組完成任務過程中,將任務進行分割,每位小組成員在每一次任務過程中可以輪換角色,從而熟悉每一項任務要求。稅法課程模式較為相似,每一稅種均涉及稅款計算、納稅申報、稅款繳納等相同內容。因為,采用任務驅動法就可以以某企業某年經濟業務為項目,了解各種稅的繳納情況。通過“設計典型任務-進行任務說明-介紹相關知識-分析任務-跟學任務-小組完成任務-過程評價”幾個環節,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掌握,鍛煉學生的納稅實踐能力。任務驅動教學法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
稅法課程實踐性較強,將任務驅動法引進稅法教學,必然能提高稅法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將任務驅動法引入應用型本科稅法教學過程的方法
(一)任務路線——設計典型任務
將任務驅動法引入教學過程中的第一步就是要設計典型任務。本階段要以教師為主導來進行。稅法課程涉及流轉稅類、所得稅類、財產稅類、行為稅類以及資源稅類,而每個稅類下面又有不同的稅種,各個稅種的征收對象、納稅人、稅率、應納稅額的計算各不相同。設計典型任務要以稅種為基礎進行。教師進行理論講授的同時要列舉不同案例,讓學生對稅款的計算有較強的感性認識,并明確告知學生其主要任務就是掌握各稅種的計算和申報工作。
例如稅法中“出口退稅”教學中關于“免抵退”的理解和計算是教學和實踐中的難點。在設計典型任務時,教師要對相關任務進行基礎知識的介紹。比如,出口退稅是指對出口貨物退還其在國內生產和流通環節實際繳納的增值稅、消費稅。出口退稅是一種國家制度,是國家稅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過退還出口貨物的國內已繳納稅款來平衡國內產品的稅收負擔,使本國產品以不含稅成本進入國際市場,與國外產品在同等條件下進行競爭,從而增強本國產品的競爭能力,擴大出口創匯。“營改增”后,我國出口退稅對象已從貨物和勞務擴展至現代服務。出口退稅制度的具體執行辦法有“免抵退”和“免退稅”兩種,前者適用于生產企業,后者適用于外貿企業。出口退稅制度是為了貫徹實現出口對象的零稅率。“免”是指免征出口環節的銷項稅;“抵”是指出口貨物(勞務、服務)對應的進項稅額可抵扣內銷的銷項稅額;“退”是指出口貨物(勞務、服務)對應的進項稅抵扣內銷銷項稅額之后的余額退稅給企業。
(二)任務分割——設計團隊角色
任務的分割是任務驅動的核心環節。本階段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教師根據學生平時學習能力的強弱來進行統籌安排,在學生自愿結團的基礎上合理調配,達到互補效果,每個團隊設置組長一名,組長需要對團隊成員進行合理分工,每名組員在了解自己角色的基礎上發揮最大積極性去完成任務。以增值稅為例,團隊任務包含增值稅進項稅額計算、進項稅額轉出的計算、銷項稅額的計算、增值稅的結轉及上繳、增值稅納稅申報等。而納稅申報環節中,還要填寫增值稅主表、若干附表、固定資產抵扣情況表、增值稅減免稅申報表、抵扣進項稅額結構明細表、營改增分析測算表等。這就需要組長將每項任務分配給團隊成員,在規定時間里完成任務。任務完成后,教師可根據完成的效果及效率來進團隊獎勵,激勵學生。
例如上述案例,在本階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首先匯總當期進項稅額與期初留抵稅額,作為進項稅額分配的基數,然后按照剔稅、抵稅、退稅與期末留抵稅額的順序進行分配。只有經過上一個環節分配后有余額時,進項稅額才可以進行下一環節的分配,否則分配過程結束,其后各分配項目為零。所謂剔稅就是計算出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稅額,并將其從進項稅額分配基數中轉出的分配環節,其計算公式為: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稅額=(出口對象銷售額-免稅購進原材料金額)×(出口對象正稅率-出口對象退稅率)。所謂抵稅就是對進項稅額分配基數在剔稅后的余額進行的二次分配,即用該余額抵扣內銷的銷項稅額,如果抵扣之后還有余額,則可以進行后續的分配,該余額被稱作“留抵稅額”。所謂退稅就是在“抵稅后退稅前的留抵稅額”范圍內進行進項稅額的第三次分配,即計算實際應退稅額的過程。
(三)人機演練——模擬納稅實訓
通過對典型任務的理解以及課堂團隊任務的實現,學生對各個稅種已經有了比較系統的了解,但只是參與了其中部分工作。最后人機演練階段,學生利用稅務實訓軟件全面模擬各稅種的納稅計算和申報工作,并獨立填制相關的表格單據等。例如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引入的稅務實訓軟件包含了電子報稅實訓教學平臺,以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真實案例,根據案例資料,進行稅款的計算、申報并自行填制實務中各類表格,真實模擬企業整個稅收計算和納稅申報過程。教師也可以通過教師端來追加新的任務并檢查每個學生的完成進度。
納稅實訓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評價。例如上述案例,學生完成項目后,就進行了深一步思考,在企業當期進項稅額一定、剔除環節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稅額一定時,抵稅、退稅和期末留抵稅額的分配會在時間價值上影響企業的稅收收益,因為抵稅和退稅意味著可在當期收回預付稅款債權,而期末留抵稅額則反映了當期未收回的預付稅款債權,該部分預付稅款勢必增加企業的資金占用,影響資金的流動性和收益率。因此,企業在安排一定的采購、生產、內銷和出口計劃時,需要把增值稅相關因素作為一項參考依據,通盤考慮,以實現合理的稅收收益。
總之,任務驅動法的精髓就是由學生理解任務、完成任務的進度來推動整個課程的教學進程,通過師生合作、團隊合作、人機合作模式的結合來讓學生充滿興趣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黃玉英.《企業稅收實務》課程遞進式學習模式探索——以浙江樹人大學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6(28):156-157.
[2]湯長勝.任務驅動下的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5(10):101-103.
[3]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16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輔導教材:稅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4]李紅艷.基于進項稅額分配思路的“免抵退”新解法[J].財會月刊,2016(31):118-119.
[5]吳靜.項目教學法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比較[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03):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