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葉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由社會需要的人才類型、人才層次決定的。近幾年,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對我國職業技術崗位的需求也發生著改變。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在技術應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養。但由于高職院校教學條件的局限、缺乏校企之間有效的合作模式,以至于在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方面走入困境。本文將針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現狀及問題,基于協同創新理論分析高職院校和企業角色定位,激發其在培養學生創業能力過程中各自的優勢,為我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有效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創業教育 協同理論 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032-01
合作,是各方之間互相配合完成某件事情或某項任務。校企合作是為社會培養和培訓合格的技術人員這一目標下,開展職業院校與企業等其他校外機構之間的合作,將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有效結合,從而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高職院校大力推進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之下,協同創新理論孕育而生,它推動高校在辦學、育人以及發展等方面的創新起著極大的作用。目前,高職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普遍存在對創業教育認識不足、社會各界對創業持觀望態度、高校創業教育師資力量不成熟等問題,成為了高職學生創業能力提高的絆腳石。
一、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發展現狀
雖然我國高職院校已經積極落實校企合作的模式辦學,但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制約發展的因素。“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情況突出,一味模仿國外校企合作的模式,實際操作過程中權責利不清晰等等問題都導致高職院校和企業將這種模式看作是一種形式,不重視。我國校企合作歷史并不長,但我國高職院校普遍重視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積極在專業設置、實習實訓、師資培育等方面與企業開展合作,以提高辦學質量。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以下三類:
1.“企業配合”模式。顧名思義,在此類模式中,企業所扮演的角色多為配合學校培養人才。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都已經采用這類模式辦學。
2.“訂單式”培養模式。企業根據用工實際崗位需求情況向相應學校提出培養數量和要求,委托學校進行培養。雙方簽訂定向辦學協議,以確保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進行。實施訂單培養的班級可以采取企業冠名制管理形式。
3.校企聯合辦學模式。這一模式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部分學校試點。這種辦學模式讓企業全程參與高校培育人才的過程之中,為校企合作的健康運行、優秀技能人才培養的模式提供保障。
二、校企協同創新理念下高職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路徑
2014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公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雙創”活動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加以推進。政府為“雙創”活動的發展需要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儲備人才。高職院校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職業教育理應擔當起培育“雙創型”人才的重任。
1.職業學校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對創業教育的認識普遍不足
因為社會各界對創業片面的認知,導致了創業教育在學校難以持續性發展、學生對創業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以至于創業教育在高校的推廣中常常不了了之。創業教育真正的涵義是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提高學生在社會中的生存技能,磨練學生吃苦耐勞的意志力,促進學生全方面素質的提高。
(2)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不成熟
許多教師從未有過創業的經歷,也沒有成功的創業經驗,難以良好的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缺乏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已然成為高職院校開展創業的教育的“瓶頸”。
2.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創業能力的途徑
(1)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創業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1實際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強調,“高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的培養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使畢業生“要成為崗位的創設者。”高職院校作為培育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搖籃,應該加強對創業教育的理解,認識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建立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完善師資隊伍
企業和高職院校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培育人才的視角也會不同。企業從市場的角度出發,制定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從理論知識和道德教育的角度出發,為學生的基礎知識打下扎實的基礎;實行現代學徒制,以“傳、幫、帶”為知道思想,促使學生獲得創業經驗。
(3)營造校園創業文化氛圍
校企合作可以構建理論教學、模擬實訓、實習實踐“三位一體”的創業教育實踐模式。通過這種模式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反復實踐積累經驗,在創業中學會創業。鼓勵全體師生參與創業教育活動當中,將創業精神帶入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何淑貞,徐玉成.高職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3
[2]鄧逢根.高職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的研究和實踐[D].廣西大學,2008
[3]江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困境與前途[J].江蘇社會科學,2010
[4]莊西真.學做技術工人——從職業技術學校到工廠過渡的實證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5]崔海軍,劉榮紅.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內涵分析[J].青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