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江
【摘要】分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分數教學之難,不僅表現為其概念、規則、類型等內容不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掌握,更為根本的是難在其概念、規則與運算的相互關聯與融合。而分數及其相關概念作為分數學習的基礎,其教學效果更是決定著后續教學內容的順利推進。本文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分數的意義”為例談談“分數的教學”。
【關鍵詞】“分數的意義” 教學設計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148-02
一、學習目標設計
1.教學目標:通過自學、共同探討,讓學生了解分數是怎樣產生,理解并掌握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分子、分母的含義。正確讀寫分數。通過一些直觀演示、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問題意識。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合作意識,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
2.教學重點:理解單位“1”、分數、分子、分母所表示的意義。
3.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歸納出分數的意義。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分數的產生。
師:把四個雞蛋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得幾個?(2個)
把兩瓶牛奶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得幾瓶?(1瓶)
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得幾個呢?能用整數表示嗎?(不能)那可以用什么表示呢?(1/2)板書。(1/2)是一個什么數?(分數)
關于分數,你們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
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人們在進行測量和計算的時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就需要用一種新的數——分數來表示,這樣就產生了分數。
(二)理解分數的意義。
做一做、想一想。
1.師:現在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一個物體,可以是紙條、圓片,你能不能通過動手畫一畫、折一折、圈一圈、分一分等方法,并用彩筆涂上色(或斜線),表示出一個你學過的分數。
2.教師巡視,展示。
3.學生匯報。(同時展示到黑板)
4.小結:這些分數都表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讓一位學生把一個整體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讓他說說是怎么想的。如把一個西瓜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5.通過實物讓學生把多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求平均的一份或幾份。
6.師:我們把4個蘋果看作單位“1“平均分,一個蘋果是1/4,4位同學每人得1/4,那么8個蘋果可以看著是1嗎,你還能分得它的1/4嗎?(每人得2/8,也是1/4)
7.師:誰來歸納分數的意義?
引導學生說出:把單位“1”的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作分數。
8.通過實物演示,板書數字,根據數字理解什么叫分子、分母、分數線,并分析它的意義。
9.通過課本和課外習題讓學生做一做,鞏固已學的知識。
(三)回顧總結,質疑延伸。
1.分數是怎樣讀的?先讀什么?再讀什么?分數的正確寫法?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2.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你還想知道什么?
4.布置課外練習題目。
三、教學反思
1.尊重學生認知規律,聯系生活,逐步抽象分數意義
教學中,我借助生活中非常常見的蘋果、牛奶,引導學生先認識各個分數的具體含義,再逐步抽象。最后讓學生結合這些具體分數的含義,在想一想、議一議的活動中,不斷提煉對分數的認識,抽象概括分數的意義。整個學習過程遵循了學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認知規律,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
2.體現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動手操作,深化理解分數意義
教學中,讓學生用圓片擺一擺,表示自己想要表示的分數這個活動,用圓片當學具操作,看得見、摸得著,便于小組交流,也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想法。本環節不僅滿足了學生手腦并用的學習需要,更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和創造性。
3.關注學生情感發展,激發興趣,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我將分數表示方法的演變過程用猜數的形式引入,一下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為后面新知的建構做好了積極準備。在課尾練習環節,以拿糖果游戲的形式進行練習,再一次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到頂點。
四、結束語
由于分數的學習不僅涉及各種具體的數學知識,而且也與數學思維的滲透有著重要聯系,因此,分數的理解就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在教學中更可能出現“先掌握算法、再逐步理解”的情況,包括“由記憶通向理解,通過記憶加深理解”等。只有真正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才能很好地認識分數的各種性質,包括清楚地理解各種算法的合理性,并切實避免對算法的機械記憶與純粹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