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惠
摘要:學校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還要學會做人,學會適應社會,能夠更好地生活生存,服務于社會。小學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習慣,使其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因此,我認為,在小學階段推進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積極適應小學階段學生的特殊性,狠抓孝德行為的培養尤為重要。
關鍵詞:小學教育;孝德;孝德教育;培養形成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019-01
1.小學孝德教育的重大意義
在《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實施建議中,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美德,包括孝德教育,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概念。根據大綱的要求,我校在科學、社團、敬老勞動實踐課程教學中采用了滲透德育之孝德教育的形式,進一步強化學生孝德行為,借學校"孝德基地"孝德活動的常態化,拓展為家庭、社區、社會孝德行為習慣,讓"孝行千里 德潤人生"育人理念根植于小磨灘小學師生的心上。
2.什么是孝德行為
古訓講,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歷來是重視道德修養的民族,古人把立德放在立德、立功、立言三大人生價值的首位。
中國傳統孝德含有"保全身體"、 "敬養父母"、 "承志立身"、"慎終追遠"等合理內核,這些內核有助于當代小學生自愛精神的培養與敬養父母意識的養成,是提高小學生道德素質的起點。
3.為什么要培養孝德行為
我國經過前些年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更趨向物質文明的滿足的同時,弱化了德育教育。如何在生活中有效進行學生的德育教育?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其中的孝德等精神的培養提上了新征程。培養孝德行為,是創新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方法,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作為國家新一代的生力軍,"我們的中國夢"圓夢之旅就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學校依托校園周邊不遠處的"歇馬敬老院"作為學生的孝德教育實踐基地之一,每年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豐富的活動,已經成為一個光榮的傳統。如何在敬老院、學校、社區、家庭中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培養我們的孝德習慣,發展我們的孝德思維,是我們研究的課題。
通過孝德教育,使小學生真正懂得對父母敬奉孝道,由此推而廣之,就會為其他親人付出愛心,以至為一切素不相識的人施以善行,為班級、學校、家鄉做出貢獻,最后升華為對社會、祖國、民族的責任感。孝德教育對于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乃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重大的基礎性意義。
4.孝德行為的特點
高爾基有句名言,"行為日久成習慣,習慣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命運"。孝德教育的關鍵在于行孝。即要通過日常生活的具體行為來落實孝德教育的精神實質,使孝德教育由隱性的后臺走向顯性的前臺。在行孝過程中,學校教育應遵循"以學生為本"、"以活動為中介"、"以情景為中心"的原則,突出孝德教育。
5.如何培養孝德行為習慣
5.1 關注細節。播種行為才能收獲習慣。對學生進行孝心教育要從小抓起,從細節人手,從小引導學生學會做到:起床問聲早、進門忙報到、出門打招呼、睡前道晚安、分別說再見、感激表謝意;還有就是就餐讓座位、吃菜讓佳肴、看電視讓頻道、父母生病懂得端水遞藥等等。道德情感需要積累,規范行為需要培養。孝心教育就是要從這些細節人手,教育他們怎樣孝敬父母長輩。只要我們從小就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孝心教育引導,很多學生都是愿意按照家長和教師的指點去做的。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長輩,就會在他們心中開花結果。
5.2 學會感動。 學生要萌發孝心,首先要體驗愛心,學會感動。而情感體驗是引發學生感動的渠道之一。我們要開展各式各樣的孝心體驗活動,通過特定的情境,讓學生把自己擺進去,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學會感動、學會孝敬。 開展"五個一"活動。即: "承包一項家務勞動,為父母洗一次腳,為父母制作一件禮物,對父母說一句感謝的話,幫助父母做一頓飯菜"。讓學生在特定的日子里(如父母生日、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婦女節等),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以實際行動表達對父母長輩的一片孝心。
5.3 重點在家校配合。家庭是人才的搖籃,父母是孩子首任和終身的教師。應該看到,許多家長在家教方面存在著愛而不當、養而無邊、管而無法、教而無方的問題。就孝心教育而言,一些家長往往忽視了從小對孩子的正確教育引導,等到孩子長大了,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養成了自以為是、為所欲為的惡習,才來抱怨孩子不服管教,不懂得關心孝敬父母,后悔莫及。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學校要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多渠道開展孝心教育活動,引發和培育孩子的孝心。
通過形成制度、督促踐行、表彰先進、持之以恒,把孝心教育活動不斷引向深入,我相信孝德教育必能讓孝道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中小學《新課程課標》
[2] 駱輝艷 《青少年孝德教育探討》
[3] 陳海強 《淺談小學生的孝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