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的背景下,開展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培養復合型、應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本文分析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合作辦學的目標、動力因素,科學定位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方案,以期實現兩種教育層次的有效融通。
關鍵詞:高職與本科;合作辦學;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
社會經濟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對復合型、應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出新要求,培養本科層次的應用技術型人才逐漸成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國內諸多院校都開展了探索和創新,主要模式為高職本科教育模式,即高職院校選擇某些重點專業實施本科教育。但總體來看,高職與本科院校合作辦學培養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仍然處于起步階段。
一、高職與本科院校合作辦學目標分析
從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來看,高職院校主要培養技術型人才,本科院校主要培養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應用技術型本科則是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兩種不同層級教育融合發展的結果。培養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的主體既可以是高職院校,也可以是地方本科院校,任何一方作為培養主體,都離不開與對方的合作與經驗的借鑒。高職與本科院校合作辦學是目前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為保證教育結構設計的合理性,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應對合作辦學模式及內容進行深入分析與思考,避免生搬硬套。
高職與本科院校合作辦學的目標是培養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目前學術界關于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的界定說法不一,暫無定論。應用技術本科教育本質上應該是科學教育技術化、職業教育層級化與本科教育專門化的產物,具有科學教育、職業教育、本科教育三重邏輯指向,至少應該包括技術思維的訓練、技術能力的培育與技術倫理的養成三個方面。由此,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是綜合了學術理論、技術技能、倫理道德等素養的復合型人才,體現了“理論與實踐并重、學歷與能力并重”的人才培養特征。
二、高職與本科院校合作培養人才的動力因素
1.高職與本科院校合作培養人才的外部動因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社會需要不同層次及不同類型的專業性人才,這種人才需求促使高等教育類型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單純的高職院校技術型人才培養和普通本科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都不能滿足新興產業結構的需求,而且現階段高職與本科院校之間也沒有建立良好的關聯性與銜接性,導致高端技能人才的培養相對薄弱。在全社會大幅度調整產業結構的狀態下,高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增加,加強高職與本科院校的合作辦學,建立與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的人才培養結構,大力培養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是順應社會經濟發展和推動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必然選擇。
2.高職與本科院校合作培養人才的內部動因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職教育的功能并沒有得到全面的發揮,尤其表現在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方面缺乏穩定長久的教育機制,高職學生缺乏更高層次的上升通道,自身發展受到嚴重的制約。同時,對于本科院校而言,很多院校過于重視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發展,忽視對應用型和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尤其一些地方本科院校辦學基礎薄弱,辦學定位發生偏移、模式單一,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失去目標和特色,出現招生困難和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轉型。因此,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合作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是兩種教育類型發展的需要,不僅可以為學生專業能力提升搭建平臺,也為院校生存發展開辟新路徑。
三、合作辦學背景下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的培養定位
1.強調應用技術型的導向職能
高職與本科院校合作的過程中,應該強調培養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的導向職能,進行教育模式的創新,構建科學化的理論與實踐導向合作機制,為教學體系的優化提供穩定支持。所構建的教學內容及實踐課程,強調技術教學職能的穩定轉換,應以技術性為基礎,圍繞職業活動的基本特點,對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進行科學、系統分析,按工作過程將各項能力分解為技術應用知識及實訓項目,統籌考慮選取教學內容,形成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2.強調合作辦學的服務功能
首先,服務區域產業化的轉型及升級。在人才培養及結構定位的過程中,教育結構的設計通常與國家及地區的產業結構有密切的關聯。在不同產業結構的背景下,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也各不相同。當今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以及自動化制造技術的發展,相關技術已逐漸滲透到各個行業,并在發展的同時形成了新的產業。高新技術的出現,使高校合作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需求。高職與本科院校合作培養應通過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分析,認識到人才需求的基本動態。其次,構建服務區域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區域產業升級發展的環境下,產業結構優化中會逐漸擴大對人才的需求,這就要求區域中的高等教育機構在人才培養中保證動態化,適時更新和拓展項目職能。在課程結構優化的過程中,應以政府為主導,通過構建專項獎勵制度,提升合作教育體系水平,以帶動區域的整體教育水平,實現高職與本科教育的互動發展,為區域高等教育體系的優化提供良好支持。
3.保證高職與本科教育的共生性
第一,構建5B高等教育體系。通過對國際教育標準分類的分析,高等教育主要分為5A(理論型)以及5B(實用型、技術型)教學模式,其中的5A與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一致,5B與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模式一致。由于我國教育結構在發展過程中,缺乏與國際接軌的意識,導致在分類管理項目執行中缺乏一定的完整性。高職與本科院校既要立足各自教育層次,又要跳出本層次教育體系,關注上一教育層次或下一教育層次的培養目標,做好兩者的銜接。在現階段教育形式優化的過程中,人才培養目標的優化應該在5A與5B之間形成系統性的培養模式,減少教育中存在的差異性。
第二,優化高等職業教育體系。首先,在高端技術性及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對兩種院校的學生進行職能的劃分,通過對學生各項能力的分解,提升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及專業知識掌握能力,從而為高職與本科院校的合作發展提供穩定支持。其次,在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過程中,應將三年制高職及普通本科院校的專業進行區別化,通過展示生產、建設及管理,實現兩種教育模式的協調及可持續發展。最后,強化對學生職業道德及行業規范的合理規劃。在人才培養中,注重學生實踐課程及職業資格的考試,強化人才的專業素養,從而實現教育體系合作,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
第三,有效完善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相關發展內容。首先,在立法制度構建的過程中,應將本科教育納入5B系列教育體系中,并對其進行分類管理;其次,通過分析我國的教育現狀,并與先進的教育理念進行融合,有效引導并規范5B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在專業院校構建中,應該重點突出“技術”而要盡量回避“職業”,從而實現教育功能的合理轉換;再次,在教育體系優化及制度革新的過程中,應該有效避免“層次代替類型”的教育現狀,例如,在本科院校學生招聘的過程中,可以取消一本、二本及三本的區分,避免等級歧視;最后,在教育制度體系優化的環境下,應該構建科學化的人才評價模式,改變招生分流的現象,提升職業教育的基本職能,從而為教育體系優化中制度化及理念化評價模式的構建提供穩定支持。
四、結束語
總之,高職院校及本科院校要認識到時代發展的基本需求,實現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的有效合作,將彼此的教育理念、教學規律以及教學資源與自身的教育方式進行融合,實現改革與創新,為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提供穩定支持。
參考文獻:
[1]何靜.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的專業銜接研究——基于高職院校與應用型本科院校聯合培養模式的視角[J].職教論壇,2014(3):61-64.
[2]李家新,連進軍.應用技術本科:技術哲學的反思與解讀[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5(1):132-137.
[3]孫小紅.高職與本科聯合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創新性研究——以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通信技術專業為例[J].大學教育,2012(9):94.
[4]劉杰.高職專科與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的協同構建[J].中國高教研究,2016(5):101-105.
作者簡介:邵新蓓(1979— ),女,江西安福人,碩士,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人文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