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豐富的內涵和實踐要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文化自覺和價值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實踐,發揮引領社會思潮、凝聚共識、推動社會前進的重大作用。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形態;文化價值
[作者簡介]張宇(198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現任中共秦皇島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講師,畢業于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中圖分類號] D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7)04-0024-02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建設的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社會出現了不同的利益群體以及不同的利益訴求,與此同時,復雜多變的全球政治經濟形勢對我國意識形態影響日益加深,社會思想呈多元、多樣、多變的態勢,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面臨著多元思想和價值取向變化的沖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要正確引領各種社會思潮,自覺地抵制非主流意識形態,需要依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二)抵御代表其他文化價值觀影響的需要
一些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企圖進行價值觀影響和重塑并不是危言聳聽,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的,包括利用新聞媒介、利用人員往來和書報影視向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思想滲透,文化是價值觀念的主要載體,以文化傳播為名力圖將社會主義國家思想體系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占主導地位的體系中,所以價值觀較量已經成為各國力量博弈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
(三)當代中國社會轉型變化的需要
目前,我國正處于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國社會矛盾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問題,包括社會差別問題、貧富差距和社會貧困問題等,并且這些矛盾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物質利益矛盾成為主導性矛盾,矛盾趨于復雜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優越性受到嚴重的質疑,解決矛盾問題根源,樹立公眾對黨執政能力的信心需要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
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練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思想文化上的最鮮明標記,因而構成中國夢不可或缺的價值內核,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新要求,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隨著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需要實現大眾化、知到行的轉化,十八大明確提出了以“三個倡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不同層面規范了國家、社會和公民的核心價值追求。
(一)立足于國家層面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和追求,符合全體中國人民尋求民族復興的共同愿景。富強,強調民富而國強,國富民富、國強民強是富強的真正含義,國家強盛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民主,本意為社會主義人民民主,社會由人民治理由人民做主,與西方民主截然不同。文明,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建設的應有狀態,是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概括,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和諧,是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達到和諧,和而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多種、利益取向多元、思想觀念多樣,但是差異與多樣也是繁榮之源,就是在和諧統一中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
(二)立足于社會層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社會屬性,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要求和理想價值追求,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價值內核。自由,倡導自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理想價值追求,是根植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實質體現,如果失去自由核心價值的理想性,社會主義的價值魅力將會大打折扣。平等,是社會穩定之錨,既為個體的人格尊嚴配發身份證,也為社會和諧穩定配備安全閥。公正,社會的希望之光,是引領社會進步的價值觀念。習近平強調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追求和實現社會公平、公正,是當今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最大公約數之一,也是集結最廣泛的社會力量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突破改革瓶頸的關鍵因素。法治,社會的進步之梯,是現代社會與社會治理的基石,法治有其自身的內在正義價值,已經不單純是一種社會調控手段或工具。
(三)立足于個人層面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公民的基本價值追求和道德準則要求,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對馬克思主義公民道德和價值理念的新發展。愛國,公民最基本的價值準則,自古至今都是中國社會始終強調的個人品格,也是中華民族標志性的集體精神。敬業,敬業是公民的重要價值準則,也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倡導敬業精神,引導人們恪盡職守,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誠信,是為人之本,興國之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離不開誠信這一道德基石,只有在社會中普遍培育誠信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自覺追求并轉化為其實際行動。友善,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倡導友善是對人類以往友善理念的繼承和發展,是建設和諧家園、實現民族夢想的重要精神條件和價值支撐。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路徑思考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是被100多年來世界歷史,特別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反復證明了的科學真理,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只有堅持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唯一指導地位。
(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到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結果,也是道德理念的最新形態。
(三)融入國民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育事業的根本導向,在國民教育過程中傳授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和規范青少年成長,培育合乎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以多元化、多樣化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引領和整合國家文化,力求做到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頭腦,促進思想的進步,有利于不斷鞏固我國思想文化建設。
(四)落實社會治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空洞的,它是滲透在每個人的生活軌跡中,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現實利益密切相關,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水乳交融的聯系,在經濟發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需要政府、企業、社會成員落實政策導向、形成利益機制、承擔社會責任,注重經濟行為和價值導向有機統一,經濟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形成市場和道德建設良性互動的社會環境。
(五)加大宣傳力度
繼續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離不開行之有效的宣傳措施。首先要解決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的性質和定位,習近平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性質和定位提供基本的指導思想。同時,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的社會基礎,著重增強社會成員的認同教育,從心里歸屬感、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深入推進。
(六)拉近理論與群眾的距離
理論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不是空中樓閣,是具體的,體現民意的,接地氣的,培育的土壤就在于人民群眾真實鮮活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應該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把“三個倡導”要求變為日常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融合在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中,體現在人民群眾的一言一行中,把價值認同和道德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增強自覺奉行和日常踐行的能力,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拉近理論與群眾之間的距離感。
[參考文獻]
[1]《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央辦公廳印發.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讀本[M].新華出版社,2015.
[3]習近平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選編[J].黨建,2014(04).
[4]劉云山.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求是,2014(02).
[5]徐金超.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J].人民論壇,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