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剛 季秀杰 張銘朔
[摘 要] 當前,黑龍江省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業務存在的問題是:農村金融市場不完善,銀保合作有待深入;農村融資結構不平衡,融資平臺建設滯后;政府財政支持力度不夠,優惠政策有待強化;農業保險覆蓋面低,涉農保險產品單一;風險與收益分配機制不合理,參與主體積極性有待提高。扶貧需要大量涉農資金的支持,保險業作為風險管理的工具又具有天然的優勢地位。保險業可以與涉農信貸業務積極互動,從農業保險、健康保險、民生保險和支農融資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實現精準扶貧。
[關鍵詞] 精準扶貧;涉農信貸;涉農保險
[中圖分類號] F830.66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credit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usines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w are the imperfect rural financial market and bank-insurance cooperation, imbalanced rural financing structure and laggard financ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sufficient financial support and preferential policy, low coverage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nd single products, unreasonable benefits and risks allocation mechanism and low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Poverty alleviation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funds support. As a tool of risk management, insurance industry has a natural advantage. Insurance can interact with agricultural credit business activel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health insurance, people's livelihood insurance and financing, so as to achieve th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gricultural credit, agricultural insurance
黑龍江省自然災害頻發,農業承擔了巨大風險,也造成了一定人群的貧困問題。如何充分發揮金融的支持作用,建立涉農信貸與保險的良性互動,實現精準扶貧成為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黑龍江省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業務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金融市場不完善,銀保合作有待深入
據調查,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縣及以下地區農信社網點占比高達81.8%,鄉鎮以下地區金融網點僅有農信社和郵儲銀行。引入省外銀行設立村鎮銀行僅6家,小額貸款公司、民間借貸中心等機構規模較小,金融供給不足10%。導致農業主體貸款的可得性與選擇性都不高,貸款利率反而較高。[1]銀行與保險的合作也較為初級,涉農貸款中與保險相關聯的占比較低。銀行對農保業務的支持力度不大,也沒有相應的業務與產品。
(二)農村融資結構不平衡,融資平臺建設滯后
黑龍江省農村融資以間接融資為主,對信貸資金的依賴度較高。備春耕期間農戶60.5%的生產資金、合作社71.7%的資金均來自于銀行貸款。縣域農產品期貨、股權交易機構還未建立,涉農資產證券化等新型業務嚴重不足,農業產業發展基金、農業PPP項目等投融資平臺建設發展滯后。[1]
(三)政府財政支持力度不夠,優惠政策有待強化
由于未建立統一的涉農風險補償基金,對于自然災害及市場波動造成的農業損失補償力度很小,經營者防范風險和融資能力較差。當前財政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田水利建設等無配套資金,貸款也沒有明確的貼息,對法人金融機構的優惠政策也無法落實,影響了金融支農效能的發揮,針對政策性農保業務的財政補貼力度也有待加強。
(四)農業保險覆蓋面低,涉農保險產品單一
農業保險以政策性為主,風險大、成本高,部分險企對開辦涉農業務積極性不高。農保產品覆蓋范圍有限、種類單一、保費偏高。政策性農保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補貼不足、騙保、監管不到位等現象,財政的補貼力度較小,導致市場經營主體不多,保障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貧困人群在面對自然災害或是意外發生時,只能獨自承擔損失。另外,理賠效率較低,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對農險的有效需求。
(五)風險與收益分配機制不合理,參與主體積極性有待提高
從農民、銀行與保險三個角度看,農民需要承擔利息和保費,融資成本反而提高了,部分農戶對借款人意外險產品有抵觸情緒;銀行通過保險業務降低了信貸風險,又可得到中間業務收入;保險業要給銀行支付代理費,還要承擔賠償風險。三者之間風險與收益分配不合理的情況影響了合作的進一步加深。[2]
二、保險業參與精準扶貧的優勢
(一)保險業經營原理使其參與精準扶貧具有天然的優勢
保險業的經營原理是大數法則和風險分散,通過市場化機制的運作,險企可以在災害發生后對受災貧困人口的經濟損失進行精準而全面的補償,有助于提高扶貧的科學性和精準性。由于貧困人口主要在農村,利用好農業保險的風險保障和損失補償功能,可以為精準扶貧搭建一道有效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