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順+劉艷軍+劉生宇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步入校園,開始完整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的基礎階段,也是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更加注重教學效率和小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但是在實際的小學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所以要從少教多學這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從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完善教學計劃、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豐富教學方法、培養學習習慣等幾個方面來研究小學教學中“少教多學”教學改革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教學;少教多學;教學改革
“少教多學”教學策略在小學教學中的運用首先需要明確“少教”并不是說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知識教學要減少,“多學”也不是說數量上的增加,而是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進行高效的小學教學,同時學生將被動地學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學,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少教多學”的教學改革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全面了解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學生也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小學教學中來。
一、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少教多學”教學改革策略的實施首先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小學教學中以學生為教學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的開始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然后進行有效的教學導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在小學教學中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的問題進行正確的引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例如,在小學教學中進行語文教學時,根據學科的特點,在學習口語交際時,老師組織學生相互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或者是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比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
二、做好課前準備,完善教學計劃
在小學教學中實施“少教多學”的教學改革策略,并不是說將教師的教學完全轉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而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還要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開始之前進行高效的備課,仔細研讀教材,明確教學中的重難點,做好課前準備,完善教學計劃,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放矢,針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老師就需要合理分配好教學時間,設計教學方案,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高效地掌握所學的內容,而對于教學中較為簡單、顯而易見的問題,老師就需要在教學計劃中將其設定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通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從而掌握該知識點。
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自信心
在小學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效率,縮短教學時間,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需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相互之間交流溝通,這樣老師能更好地掌握學生的知識基礎,明確哪部分教學內容學生能夠自主掌握,哪部分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從而更有效地進行教學。同時“多學”的教學改革策略在小學教學中的實施需要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自信心,這樣在面對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時,能夠不放棄,堅持繼續探究的學習態度,不會因為一時學習上的挫敗感而喪失學習的自信心,這時教師也要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四、豐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教學中運用“少教多學”教學改革策略的關鍵在于提高效率,既包括教師的教學效率,也包括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要不斷豐富教學方法,根據小學教學的內容和學科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由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直觀思維為主,所以在學習有關圖形的變換知識點時,老師就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采取多媒體教學法,將圖形的平移、旋轉通過多媒體直觀動態地展示出來,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學知識。又或者在學習小學語文《難忘的一天》時,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回憶自己最難忘的一天,是過生日收到了許多祝福,還是幫媽媽做家務受到了表揚,這樣學生就會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進行回答,在進行有效的課堂導入后可以更高效地進行教學。
五、完善教學評價,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小學教學中實施教學評價是“少教多學”教學改革策略有效落實的保證,不僅能夠明確在教學改革中的不足之處并積極加以改正,還能通過完善的教學評價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少教多學”教學改革策略更多強調的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自主學習習慣,使學生在小學教學開始之前充分進行課堂預習,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思考,與老師互動,課堂教學結束之后要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并且通過增加閱讀量來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眼界。
小學教學中“少教多學”教學改革策略的實施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社會的發展需要的是全面高素質的人才。所以在小學教學中要不斷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梁秀英.小學教學中“少教多學”教學改革策略分析[J].才智,2014(8):114.
[2]謝彩云.小學教學中“少教多學”教學模式分析[J].學周刊,2015(17):6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