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平
摘 要:東至縣在2016年通過了國家“均衡發展”驗收,但城鄉教學資源的差別仍是不爭的事實。如何突破農村小學教育發展僵局,構建語文高效課堂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在關注的課題。分析了當前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三點針對性意見,以期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工作提供實踐意義。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新課程標準指導下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愈來愈關注課堂生成的高效性,教師在課堂上首要的任務就是花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多的知識,高效課堂構建這一命題的提出正是基于這一教學需要。但是,在廣大教學環境閉塞的農村地區,由于教學條件相對落后,構建高效課堂遭遇重重困難。
一、農村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建構遭遇的問題
1.教師教學觀念落后
雖然素質教育理念已經廣為普及,但是在農村地區依舊存在應試教育觀念嚴重的問題。學生普遍背負沉重的升學壓力,他們都渴望進入重點中學,用“知識改變命運”。教師依照升學考試要求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只要將考試重點掌握就可以,除了分數之外的一切問題似乎都不需要關注。這種教學觀念指導下的語文課堂只能培養出一批會考試的學生,沒有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核心素養健全的高素質人才,無益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2.學生自身因素影響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雖在農村,也有許多家長愿意為孩子提供上各種輔導班的機會。報名上英語補習班、數學補習班、樂器等都特別積極,但是課后搞語文學習的卻寥寥無幾。不少學生持有這樣的學習心態:語文不就是說話嘛,這是最簡單的,隨便學一學就可以了,反正怎么樣考試都能及格。學生普遍對語文學習不重視,學習興趣不高,這是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建構遭遇的另一重大阻力。上語文課學生比較放松,沒有緊張感,行為松散,學習態度不端正,作為教學活動主體的他們如此不配合課堂教學,如何能提高教學質量?同時,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較多,學生遠離父母,被爺爺奶奶撫養,隔代教育問題嚴重。有些學生不能按時完成作業,一拖再拖,屢教不改,但學校又不能懲罰學生,高效課堂的構建再次遇到難題。
二、農村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建構的具體策略
針對現階段農村小學語文課堂存在的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不當和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筆者提出以下三點解決策略。
1.轉變落后教學觀念,構建生本課堂
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新課程積極倡導生本課堂這一教育理念,小學語文教學應當遵循新課程教學要求,以學生為本,構建生本課堂。一節課上,如果只是教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眉飛色舞地講解,學生沒有作為課堂一分子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的話,他們就會產生一種懈怠感,這對學習情感的激發將會造成毀滅性打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要引起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教師應當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情感,促使學生在開動腦筋的過程中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益。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3課《望洞庭》這首古詩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目標為能使學生解釋詩句意思,并能寫出詩中所描繪的景色,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正式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誘導學生學習情感,實現教學目標:首先,筆者請學生仔細觀察教材第13頁的圖片,想一想可以用哪些詞形容自己看到的景物?對照教材上給出的圖片,學生紛紛議論起來,有學生說想到月明星稀這個詞,有學生說想到風月無邊這個詞,還有學生想到皓月當空。講解“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時,筆者問到: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什么時間寫這首詩的?通過“秋月”這個詞,學生馬上明白了這是在秋天的晚上創作的。
通過這種層層設問的方式,學生有效參與到課文學習當中,還加深了對詩歌當中重點字詞的理解,領略了這首古詩意境美的特征,教學目標有效達成,學習情感的激發也就不在話下了。
2.創新語文教學方法,嘗試合作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理念一節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小學課堂備受推崇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也應當創新教學方法,利用小組合作學習重塑精彩。
在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3課《普羅米修斯盜火》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布置了課本劇表演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展開一次競賽,自主對課文進行改編,排練一出短劇??紤]到大部分留守兒童缺乏有效監管,課下不認真完成作業,筆者便將學生分為合作學習小組,并在組內選出組長、觀察員和記錄人,組長負責組內成員分工,觀察員負責維持小組紀律,一旦出現組員不認真完成作業的情況,立即予以上報,記錄人負責小組成員學習情況記錄工作。在完成排練任務的過程中,成員每人身上幾乎都承擔一定責任,大家都不好意思在同學面前“丟面子”,個個都主動配合起排練活動,勢要爭出一個高低。有的創作劇本,有的制作道具,有的揣摩人物,個個協調分工,團結合作,整個班級氛圍好熱鬧,好活潑。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兩個要素:(1)學生小組的建立,依據合作學習理論,小組應當按照“組內互異,組間互質”的原則組建;(2)教師應當在小學合作學習當中充當引導角色,不能放任學生自由散漫,那將會耽誤教學進度,無法保證合作學習質量。
3.挖掘本土教育資源,趣味引導課堂
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一節當中還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農村地區教學條件落后這一問題屬于歷史遺留問題,短時間之內難以轉變,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深入挖掘農村地區優勢資源,利用趣味本土資源導入課堂,推動高效課堂的生成。
語文來源于生活,理當回歸生活,城市有城市的優勢,鄉村有鄉村的美好。農村廣袤的土地、無垠的田野、蔚藍的天空,無一不可作為優勢資源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4課《秋天》這首詩歌的教學為例,詩中描繪了秋天的稻田、原野、果園,對于城市孩子來說,這些事物平時很少見到,但對于農村孩子來說,這都是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景物了。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篇練筆作業:選擇詩歌當中描繪的任意一種景象,到大自然當中來一次親密接觸,以“走進秋天”為題,將描繪這種景象的詩歌改寫成一段話。在走進田野、走進鄉村的探究過程中,學生提高了對詩歌所描寫景色的認識,同時培養了用語文眼光審視生活中常見事物的良好習慣,這對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
加強對農村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建構的研究,是實施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之舉,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理念的必經之路。本文是筆者對農村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建構的幾點拙見,在具體教學實踐當中如何選用這些教學策略,依舊需要諸位教學同行結合本地教學實際以及學生語文學習需求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楊步紅.語文個性教學必須遵從教學內容的適宜性[J].中學教學參考,2013(1).
[2]黎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靳健.后現代文化視界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