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貴麗
摘 要:《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單元第33課,本課教材是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學生學得非常輕松。
關鍵詞:活化石;小學;教學反思
這學期我們學校圍繞“課程與課堂”這個教研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動。在多次學習資料、研討交流后,我從思想上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理論,這樣才能使課堂充滿生命力,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敢于嘗試、敢于創新,這樣才會收獲驚喜。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進行了多種嘗試,的確有一些教學活動是比較受學生歡迎的。特別是“答記者問”式的課堂,學生興趣極高,學習效果也好。
這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課文洋溢著時代氣息,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貼近兒童的生活,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學生愛讀,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開始選擇這樣的方式時我也有很多的擔心與顧慮,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知道的知識又少,采取這種方式會不會白白浪費一節課的時間,學生什么也學不到啊,那我豈不是真的誤人子弟了。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我進行了初步嘗試,沒想到學生表現得異常活躍,課堂上令我意想不到的回答一個接一個。比如,學習《活化石》,板書課題之后,我就問學生:你們是不是有很多問題要問啊?齊刷刷的小手告訴我,學生真的有好多問題。我先強調紀律:“有問題的同學指名誰誰說,同學能回答的舉手回答,不能回答的我們再一起想辦法,好不好?”學生齊聲回答:“好。”趙××是比較內向的小女孩,看到她舉手了,我把第一個提問題的機會給了她。她慢悠悠地站起來,說出了自己的問題:“化石是什么?”幾個想回答問題的小男生把手舉得高高的,我指名魏××回答,他說:“化石就是很多年前的動植物死了,他們的骨頭被土埋了起來,后來人們又把它挖出來了。”盡管他說得不很準確,但是二年級的小孩子能這樣理解“什么是化石”已經很不錯了,我又問趙××和其他的孩子:這個問題理解了嗎?他們都點頭回應理解了。提問,回答,課堂在有序地進行著。
王××:“銀杏樹為什么叫白果樹?又叫公孫樹?”
宋××:“銀杏樹的果實是白色的,所以叫白果樹。爺爺種的樹,孫子才能吃上果子,這種樹長得很慢,所以叫公孫樹。”
竇××:“我想知道,大熊貓的祖先是大熊貓嗎?”
魏××:“我們的爸爸媽媽生了我們,我想熊貓也是爸爸媽媽生的,所以他們的祖先是大熊貓。”
趙××:“熊貓的祖先吃肉,現在的熊貓為什么吃竹子?”
張××:“原來森林里小動物多,后來小動物少了,竹子多了。”
崔××:“這些化石活了這么久,我們可得好好保護它們。”
李××:“大熊貓還是我們的國寶呢!”
真想不到原來學生的知識這么多,思想教育目標也在你一言我一語當中實現了。我們原來不敢放手,總是害怕孩子學不會,這種課堂模式的嘗試使我放心了,課堂上孩子們想知道的才是我們應該教的,不是我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答記者問”式的課堂比較適合科普知識類題材的課文。介紹科普知識類題材的課文,科學知識豐富,課文內容比較新奇,深受學生喜歡,小學生好奇心又強,接觸這樣的課文往往有許許多多的問題要問,如果不去解決學生心中的疑問,只注重去介紹課本知識,那樣學生就會沒有興趣,學習效果也不會好。
“答記者問”式的課堂基本是這樣的模式:導入新課,板書課題—學生問答環節(學生問,學生答;學生問,老師答;)—老師問答環節(老師問,學生答)—感情朗讀環節—學習生字環節。
這種課堂模式對我來說還是一種嘗試,現在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需要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嘗試和改進。
參考文獻:
[1]陳小平.教學反思之我見[J].新課程,2012(9).
[2]潘建雷.生成的結構與能動的實踐:論布迪厄的《實踐與反思》[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3]張聰慧.語文教學反思,反思什么[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4]王俊禮.哲學反思思維:教師實現有效教學反思的基礎[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5]楊學波.我們該從公開課中學什么[J].小學語文教學,2009(10).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