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儀
摘 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并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而“微課”的應用,是我們一線教師在充分理解數學材料內涵的基礎上進行巧妙運用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通過研究如何借助“微課”這一新型教學方法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踐證明,“微課”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不但可以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終身發展、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微課”;教學有效性;小學數學
一、選題背景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信息技術要與數學教學整合的要求:信息技術能向學生提供并展開多種類型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等,并能靈活選擇與呈現;能創設、模擬多種與教學內容適應的情境;能為學生從事數學探究活動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個體展開面對面交流。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的教與學活動的全過程。而就整個微課教學資源來說,非常零散,雖說有了一定的規模,但還未真正成型,沒有形成一定的教學資源或平臺,供教師們借鑒參考。本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總結出通過借助“微課”整合教學內容,提升知識建構的信度;借助“微課”進行動態數學實驗教學,提高知識建構的效度;運用“微課”進行物化環境與心理環境資源的有機整合,提高知識建構的廣度;利用“微課”把數學概念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形象性有效整合,提高知識建構的深度等方法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踐證明,此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終身發展、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相關概念界定
1.“微課”是指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在五分鐘左右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
2.教學有效性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能使用恰當的教學措施,利用最少的時間、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實現組織實施的活動的目的。
三、“微課”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探索
(一)已有“微課”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案例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文獻檢索和資料分析,發現有關“微課”的相關研究雖然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進行了探討,但明顯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微課”的資源很多,引導性不強。
二是有關“微課”的制作很豐富,但還未真正成型。
三是有效教學策略的探討很豐富,但欠缺特色。
四是沒有認真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微課”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索
本人將“微課”引入課堂,致力于把“物化環境資源、心理環境資源”等利用“微課”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定位于在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知識技能、數學能力、數學應用、科學語言、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基礎上,利用“微課”,創設情景(生成問題)—模擬探究實驗(提煉數學圖像)—鞏固延伸(知識建構),讓學生借助“微課”進行“觀察性、活動性、符號性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從中得到對自己終身發展有幫助的知識與能力。
1.借助“微課”整合教學內容,提升知識建構的信度
在傳統的教學中,一個嚴重的弊端,就是教師忠實地“教教科書”,現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改變課程內容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不需要照搬書本,而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借助“微課”合理改組教材,優化教學內容。以三年級下冊“年月日”教學為例:
書本的內容只是讓學生知道每四年一個閏年,閏年時的2月有29天,平年2月只有28天,為什么這樣呢?書本沒作詳細介紹。所以,在這時利用“微課”這一小課堂,讓孩子在動態的環境中理解閏年的來源,并清楚閏年2月為什么多出1天的原因,在知識面增廣的同時,提升了知識的信度,讓學生印象深刻。
2.借助“微課”進行動態數學實驗教學,提高知識建構的
效度
通過“微課”模擬各種生活中的實驗,但又可以省去實際實驗中準備各種材料的麻煩,既可以加強學生的觀察、操作、思考能力,又可以在觀察性學習中提煉數學圖象,提高課堂效率。以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烙餅問題”為例,用“微課”演示了以下三次的模擬活動:
模擬活動:探究烙餅至少需要的時間。
模擬1:每次烙一面(時間最長,空位最多——單烙法)
模擬2:每次烙2面(最省時間,滿烙法)
模擬3:探究烙3張餅至少需要的時間(交叉烙)
孩子的思維是在模擬操作活動中發生的,并隨著學生活動的深入而得到發展。孩子們在操作活動中不斷地積累感性材料,才能促進孩子們觀察、試驗、猜測、驗證及推理概括的能力。借助“微課”進行動態數學實驗教學,提高知識建構的效度。
3.運用“微課”進行物化環境與心理環境資源的有機整合,提高知識建構的廣度
本課題研究通過對課內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以多種途徑、形式開展數學生活實踐活動。運用“微課”的動態環境提供了試驗和探究的機會,將課本中原來是“封閉式”的問題改變成“開放式”的問題,將靜的問題改變成動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習研究數學問題的方法,使教學真正實現“從知識的學習轉軌到方法的學習”,從而提高知識建構的廣度。
4.利用“微課”把數學概念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形象性有效整合,提高知識建構的深度
數學教學中運用“微課”將數學研究的對象或問題置于一個相對動態實驗環境下,從“動”的觀點,用“動”的方法對概念、問題進行探索式和發現式的教學。學生在碰撞中互相學習,產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的“數感”得到不斷的提升,同時把生活與數學聯系起來,使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了解概念建立的合理性、整體性,從而完善知識體系,建構思維模型,提高知識建構的深度,發展學生個性。
教學有效性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含義: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微課”選擇的內容不是課本知識的機械重復,而是它的引申與發展,把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知識有機整合,讓學生不用親自深入社會生活,就能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微課”的制作,使選擇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如學具制作、數學的實踐與問題解決等,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自參加動態實踐或實驗,培養動手操作能力。怎樣借助“微課”這一現代技術,讓學生進行“觀察性、活動性、符號性學習”,幫助學生建構數學模型,達到更有效的教學效果呢?這就需要我們一線教師以后不斷地試驗和研究了。
參考文獻:
[1]徐正濤.基于Moodle的中小學微課建設模式設計和實踐研究[D].西南大學,2014.
[2]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