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摘要:語文教學方法是多樣的,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正是教學方法多樣化的生動寫照。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哪些方法可供我們使用呢?新時期下的語文課堂又該如何進行呢?本文就此略作探討,以起拋磚引玉之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教學探索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定位語文教學的幾個顯著特征及目標要求,作為語文教師只有掌握這些特征后,才能落實語文教學的目標要求,使語文課堂實實在在,使語文教學大放異彩。
一、聯系教材,創設表演情境
人天生都有表現自我的欲望。在教學中,排演課本劇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盡情展示自我的機會,這個機會是人人均等的,不管你的語文成績好壞,只要你敢于參與,機會就屬于你。學生自編自組表演課本劇,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并在排演本劇的過程中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樂。
如《負荊請罪》一文,主要講的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廉頗和藺相如是水火不容、勢不兩立的,那么后來他們又是怎樣成為志同道合、同心協力、合力衛國的親密朋友呢?教學時,我在學生初學理解課文內容后,讓學生自由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課本劇。在表演時,學生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將廉頗痛改前非、爽直磊落,還有藺相如的深明大義、顧全大局、憂國憂民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表現得淋漓盡致,把演出推向了高潮,臺上與臺下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學生的精彩表演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和愉快的笑聲,整個課堂其樂融融。
二、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過程中
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感悟、搜集和分析有關的信息,對所學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再經過引導步入新的知識境界,使學生主體形成發現問題、積極探究、追求創意的心理取向,促進學與教的優化。
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先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把教學內容分解為具體的學習任務,通過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而當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之后,通過教師的指導,進行個體化或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并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
這種課堂以信息技術為主要的教學手段,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對體現"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生生互動"的教學理念,是一種積極的嘗試,相信其效果也會較好。在教學古詩時,學生可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感知詩句,之后學生獨立探究、互相協作,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的廣闊空間自主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種形式匯報交流學習結果。
學生有的把自己在網上查到的背景資料說給同伴聽,有的把精美的圖畫選進詩中作了插圖,還有的把讀詩的感受寫了下來。更難得的是,有不少同學進行對比學習,把與課文同類的詩歌找出幾首,進行欣賞、比較。這樣學習,學生的思維打開了,詩歌中沒有的也得到了補充,有助于領略詩人所表達的感情,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從中得到了培養。
三、注重培養創新思維
在各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都要體現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人格的培養。長期的應試教育中,師生以大量的精力投入分數爭奪戰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從提高學生的成績出發,學生則更是習慣于在試卷中轉圈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考試書”,缺少未來意識,缺乏創新精神,急功近利,陷入應試泥潭而不能自拔。新教學模式,應是喚醒學生漠然狀態的一針強心劑,讓學生放眼世界,關注未來,認識到創新于未來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意義,從而自覺地積極地投入到新的學習狀態之中。同時,在課堂里,以樹立長遠目標增強學生創新的內驅力,以新鮮感、愉悅感、充實感、成就感調動學生的快樂情緒,在困難挫折面前鍛煉他們的頑強堅韌、鍥而不舍的堅持性,以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形式誘發他們強烈的興趣,激起濃烈的求知欲與好奇心,讓他們養成熱情、獨立、自信、樂觀、幽默、勇于探索、敢于冒險等良好的創造個性。尤其是要注意: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
思維的靈活變通是指考慮問題時,思路開闊,不拘泥,不刻板,能與事物發展變化的實際相協調,善于根據時間、地點、條件等變化,靈活地遷移,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進入另一種意境,從一種方法想到另一種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探索、解決問題。它包括:思維起點的靈活――在思維起始的時候,就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確定思路,不死守一隅。思維過程的靈活――在思維進程中,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伸縮性強,能及時糾正誤歧,根據進程中的實際變化不斷變換著眼點。思維結果的靈活――思考的終結并非只求唯一答案,而是產生多種可能性方案,有比較選擇的余地。思維方法靈活:頭腦不僵化,不被某種固定的意識所牽制,善于運用多種思維形式,正面與反面結合,順向與逆向交替,分析與綜合共用,形象與抽象互動,以尋求最理想的解決方案。
四、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參與其中
適宜的課堂氣氛能夠帶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興趣。首先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應該和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不要總是端著老師的架子,認為學生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教師要學會走近學生,與學生交流,也可以了解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如在教學生誦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多聽聽學生的意見,看他們喜歡哪一段、愿意讀哪一段,這也無意之間拉近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面部表情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方面。試想如果一個老師經常板著臉上課,在學生看來怎么又有學習的熱情呢?教師應該多運用面部表情,多微笑,樹立嚴肅但不又不失親切的教師形象,同時可以與學生建立眼神交流,給學生點頭等動作,多對其表示肯定。其次,要善于提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地提問,帶動學生思考,踴躍發言。在每堂課前后,可以留出一段時間給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讓同學解答,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同時也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最后,教師應該運用積極的評價,對于學生多一些"你真棒""很好"等表揚和鼓勵,學生在老師的積極影響下,也會產生對于語文課堂學習的正面的情緒,增加他們學習的自信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