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常有幸本人于2016年8月7日至8月21日參與了安徽財貿職業學院赴德研修,經過15天的學習,我不僅對德國的應用技術大學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同時對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在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質量評價、雙元制等方面的先進經驗也進行系統學習。
【關鍵詞】雙元制;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質量評價
大力展職業教育,是世界潮流所向,大勢所趨。在歐美發達國家,重視和扶持職業教育,已成為其人才戰略、教育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世界各國的科技競爭愈演愈烈。在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職業工人、高技能人才的作用越來越大,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制不僅為德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而且有效彌補了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足。據統計,德國60%的年輕人在“雙元制”體系中接受職業培訓。這些學徒逐漸成長為工業、手工業等各行業的專業人才。
一、職教模式的典范----雙元制
所謂“雙元制”教育是指學生一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另一部分時間在企業實踐操作。“雙元制”教育將學生所學與企業所需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和企業有了更多的交流,能夠接觸生產第一線、學習實用技能,從而能大大提高其就業適應能力。
在吉森大學,Prof. Armin Bohnet經濟學院教授先為我們介紹了中德關系,告訴我們中德關系非常友好,并著重介紹了德國的教育體系:小學4年制,6歲入學。學生一般情況下在小學后進行第一次分流,學生可以選擇進入文理中學或實科中學。文理中學的學生進入大學學習,實驗中學學生到職業院校就讀。多數學生在一開始升入中學時,就初步確定了今后就業升學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較明確。初中畢業后根據不同職業的要求及學生和家長的意愿,進行第二次分流,進入全時制或者部分時間制的職業院校就讀。在德國的職業院校中,主要以雙元制為主。接受雙元制的學生,首先必須具備文理中學或實驗中學的畢業證書,然后自己或通過勞動局的職業介紹中心選擇一家企業,按照有關的法律規定同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得到一個培訓位置,同時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在學習過程中,學制一般為三年。第一學年主要進行職業基礎教育,集中學習文化課和職業基礎課,學生要從職業類別中(經濟、技術、社會工作或服務三個領域為主)選擇并確定學習內容。第二學年轉入所選定的職業領域進行專業實踐訓練。第三學年則向特定職業(專業)深化。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具有雙層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同時,也有兩個學習受訓地點:為其提供培訓的企業和學習專業理論、文化知識的職業學校。其在企業接受培訓和在學校進行學習的時間比一般為4:1,目的是要通過加大培訓時間的比例,培養合格的實用人才。
另外,“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雙元”特性還體現在兩種不同的法律依據和兩個不同的主管單位上:企業的職業培訓作為經濟方面的事務由聯邦政府主管,主要遵守聯邦政府頒布《聯邦職業教育法》。而職業學校的教學則由各州來管理,受到州頒布的學校法的約束 。這種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行會及用人單位的積極性,促使社會各界都來關注職業教育,拓寬學渠道,增加了職業院校的辦學教育經費,保證了學生的就業而且能夠學以致用,提高了職的就業率,使職業院校備受重視,促進了職業院校的良性發展。
近幾年,德國的高等教育也引入“雙元制”教育理念,形成雙元制大學。萊茵美茵應用科技大學,Prof. Fechter工程系主任告訴我們,這種模式把高等教育和實踐結合起來,通過高校與企業的密切合作完成實踐部分的學習。按照規定,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每3個月會輪換一次。進入雙元制大學學習的學生需要擁有普通高中畢業證書或者定向專業高中畢業證書,并且要與企業簽訂培訓合同。企業先是對學生進行面試篩選,然后與合格學生簽訂3年培訓合同。學生從簽約企業獲得培訓工資。經過3年學習通過畢業考試的學生可以獲得學士學位。這種大學培養模式相比德國普通高等院校,具有學制短、實踐性強、專業性高的特點。近幾年,德國雙元制大學的學生人數明顯增加。據統計,自2008年以來,德國雙元制大學的入學人數每年以15%的比例增加,2011年入學人數達到61000人,占德國大學生總人數的2.6%。同時,雙元制大學所開設課程種類也逐漸增加。2011年,課程總數達929門,涵蓋經濟、工程、信息技術等眾多專業領域。
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主要經費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歐盟以及企業、工會、行業協會、私立機構等共同承擔,其中企業承擔職業教育的較大部分開支。
二、用高標準的師資隊伍來實施“雙元制”
在德國,職業學校的教師是作為所在州政府的公職人員即公務員來對待的,所以教師的地位高、收入高、工作穩定。應用科學大學的教師都要求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除具有博士學位和高校任教資格等基本條件外,學校還對教師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硬性要求,規定他們必須有不少于5年的職業實踐經驗,且其中至少有3年必須在高校領域以外獲得。另外,德國職業學校師資隊伍的一個特點是兼職教師數量很大,大量聘用兼職教師一是可以節約經費開支,二是聘用在各個行業第一線工作的工程師授課,可將最新發展技術教給學生。三是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合作,可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專職教師業務能力的持續提高。
授課之余,教師們也會進行科研活動,科研項目大多來源于企業等產業一線機構,學生們也有機會進入項目小組參與研究。在科研資金方面,政府、學校和企業之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共促”模式,這也在客觀上保障了學校在科研上的應用導向。
當教師就某項科研項目向國家申請資金時,需證明該課題有企業參與和部分出資,以表明有企業對相關項目有興趣。這就促進了科研資金的有效利用和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被投入實際應用。
三、用嚴格的教育評價系統來保障教育質量
在“雙元制”模式下,學生畢業也須通過兩類考試:一類是企業的技能考試, 德國工商協會(IHK)或手工業協會(HWK)通過協調學校與企業的關系,制定職業技能的標準,參與學生的評價,在職業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參加職業教育的學生畢業必須參加德國工商協會(IHK)或手工業協會(HWK)組織的統一考試,只有通過考試才擁有職業上崗的資格證,從而確保了全德職業教育的質量。另一類是職業學校的理論考試。主要考核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程度, 包括筆試和口試,有職業院校實施。學生通過考試后, 獲得的證書也是兩類: 一類是由行業協會頒發的通過相應職業培訓和結業的技能證書。另一類就是由職業學校頒發的畢業證書。除此之外,學生還須參加中期考試,主要目的是通過考查學徒工的培訓成績來檢查企業培訓計劃的落實程度。沒有中期考試成績者不得參加結業考試。中間考試和結業考試都是按全國統一要求在統一時間內進行。經考試委員會審核同意后發給結業證書。考試一般安排4~6個小時。如考試通不過, 學生就不能從事所學行業的工作, 須來年再參加一次考試。這種教考分離的考核辦法和嚴格統一的管理機制, 使德國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保障。
總之,雙元制”職業教育在德國大獲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職業技能培訓在德國有廣泛社會基礎和優良傳統。在德國,獲得職業培訓證書的年輕人與獲得其他學位證書的同齡人相比毫不遜色。技術人才在德國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優厚的工資收入。企業也認為,合格的技能比文憑更重要。 二是德國聯邦政府“親手”抓職業教育。德國是聯邦制國家,教育主要由各聯邦州政府分管,但只有職業教育是惟一例外,由聯邦政府直接領導和協調。三是“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本身具有優勢。
參考文獻:
[1]王前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240-241.
[2]高育奇.德國職業教育的特色及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7,(21).
作者簡介:陳衛紅(1965—),男,安徽懷寧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