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芳
摘 要: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歷史教學的三項任務之一。而在諸種能力之中,思維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約其它能力的發展,指揮并調節著其它能力的運用,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歷史教學要想創新就要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是創新的源泉;轉變教學觀念是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土壤;獨立思考和質疑問難精神是創新精神的動力;方法的靈活多變是創新的契機。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由此看來,啟發思維并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新教育已經成為教育重要元素。
關鍵詞:歷史教學;創新思維;激發興趣;培養;教學觀念
一、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實施創新教育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歷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首先,教師自身要有創新精神,要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培養學生“學、思、創”的精神。教學要從知識的傳授過渡到對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著重教給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方法,教會學生如何掌握知識,學會獨立獲取知識的本領,應當追求“知識的創新應用”。同時,教師還要尊重學生對教學的意見,要研究學生個體的特點,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勤學好問,大膽質疑,開展合作學習。其次,教師要樹立科學的學生觀。現代科學的學生觀要求教師要以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應以學生為本,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在素質教育和教育創新的進程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要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潛能。
二、激發興趣,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當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就會從內心迸發出求知的強烈欲望,并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增強創新意識。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溝通學生的心靈,增進互相了解,營造民主、寬松和諧、溫馨的課堂。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新課伊始,學生的注意力與思維往往處于分散松弛狀態,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用自己從教材中獲取的“情”給學生創設一種“境”。
三、結合教學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創新的本質力所在,它主要包括:創新思維能力,創造想象力,創造性地計劃、組織和實施某種活動的能力。課堂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多方面的思維,使其智力活動多樣化、豐富化,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目前中學歷史教師除了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適應創新教育需要外,還要在充分挖掘教材、設置新情境、拓寬學生思路、引導學生求異創新等方面多下功夫。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之外,還要啟發學生思考可選擇的還有什么,不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唯一”上,而是努力促使學生去探索“多”。對歷史中許多時事熱點問題、現實問題,啟發學生不僅會用所學歷史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還會跨學科用歷史、政治等相關知識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多質疑、討論和辯論,鼓勵學生大膽求異、創新,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鼓勵獨立思考與質疑、培養創新精神
獨立思考是創新的基礎。獨立思考、質疑問難實際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能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培養學生這種質疑問難的精神,做到不恃書,敢于大膽質疑,知難而進,向傳統和權威挑戰,成為知識的主人。
五、歷史學科學生思維的主要特點
為了做到有目的地培養思維能力,首先需明確中學生在歷史學科中的思維特點:
1.形式思維逐步發展并趨向成熟的同時,辯證思維開始形成并得到較快發展
所謂形式思維,是指在對歷史表象認識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思維方法來抽取史實的本質屬性。它所反映的是史實的相對靜止性和不同史實之間的確定界限。這是一種較低級的思維類型。例如講秦末農民戰爭時,為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所提出的下述問題:秦末農民戰爭是怎樣爆發的?又怎樣推翻了秦的統治?它在歷史上有何重要意義?講三國鼎立時,要求學生運用比較法分析在赤壁之戰中,擁有20多萬人馬的曹操為什么敗于不到5萬人馬的孫劉聯軍。
2.再生性思維發展的同時,創造性思維也逐步開始發展
心理學告訴我們,思維活動總是同解決問題聯系在一起的。根據思維所要解決的問題的性質的不同,可把思維活動區分為再生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再生性思維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類認識已經解決了的。創造性思維所要解決的問題,則是人類認識尚未解決的,如要解決首創、突破、發現和發明等。這兩種思維方式雖然不同,但卻是互相聯系、相互滲透的。中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繼承人類認識已經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因此他們的思維活動基本上是屬于再生性思維。如前所述師生在講授和學習歷史過程中,所提出和解決的那些問題,均是再生性思維的表現。
但是,中學生再生性思維發展的同時,創造性思維也逐步開始發展。這里所說的創造性思維,不是指學生對史學領域提出新觀點、新結論等,而是指他們能以探索和創造的精神對待學習,以探索和創造的方法進行學習,對未知史事進行有創見的思索,是相對而言的。幾年前,上海市有些中學生在短小精悍、題材廣泛的學史小論文中,充分表現出其創造性思維。有的學生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一個學生在《從隋亡唐興看人才》一文中,闡述隋煬帝如何不容有才華學識的人,寵信專事阿諛奉承、弄奸藏刁的小人;唐太宗怎樣思賢望才、愛護人才、善于用才,最后得出結論:“從隋朝的快速滅亡和唐朝出現‘貞觀之臺的盛世來看,人才對于輔國安邦是多么重要!”他從人才的角度分析隋滅唐興,不拘于教材,表現了可責的探索精神。還有的學生能從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聯想到今天的社會現實;有的能用批判的觀點看待歷史上爭論的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有的能從某一歷史現象中悟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的則能提出與教材的論斷不同的見解,且不無道理,等等。這些論述和見解,他們不是從教師和教材那里獲得的,而是他們自己的創見,它突破了作為一個中學生的知識水平的界限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識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