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格平
摘 要: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歷經近五千多年的積淀而成。小學語文教育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環節,對于提高國民素質,弘揚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在當前傳播和發展傳統文化過程中,小學語文教育仍存在不足,導致傳統文化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本文針對當前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 傳統文化 小學教育 教育方式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驕傲與自豪。作為傳統文化,無論優劣都會滲透和凝結到傳統教育中,要抱著積極的態度進行具體分析,才能發揚優點,克服弱點[1]。伴隨西方文化的傳播,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因此,加強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第一步要注重教育,小學“早已不是結業教育,小學已成為普通文化科學基礎教育的初級階段”[2],是學生奠基語文能力和掌握知識文化的黃金時期,也是夯實以后進入中學階段走向更高教育水平的基礎階段[3]。從這個層面上說,從當前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入手,優化教育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1.以應試為目的。部分學校還將分數作為衡量學業的唯一標準,為了追求更高的分數,往往注重教育的結果,而非教學的過程和學生的收獲。目前已經有人意識到應試教育可能產生的教育弊端,甚至出臺了相關政策,早在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就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文件,明確表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4]然而,應試教育至今仍然存在。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地位并沒有得以提升,仍以古文或者古詩詞教學為主,而對于文化的傳播力度較小。小學語文教學著重通過對古文進行強行記憶的方式學習,而忽視教材中傳統文化的接受,作用并沒有完全發揮。
2.教學方式單一。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興趣,提高素質的關鍵時期。目前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主要方式是課堂教學,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以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為主。教師在課堂中仍占主導地位,學生沒有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這樣的方式,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缺乏參與感,不能體會傳統文化的真諦,始終存在陌生感。美國著名學者亨利·亞當斯認為:“人們在年少時知曉些什么是無足輕重的,人們知曉足夠多的東西,人們知道如何進行學習。”[5]這種理念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同樣適用,小學教育時能以消化知識點為教育目的,學生沒有以掌握的知識指導行為,約束自身的言行,實現的價值就大打折扣。
3.與實踐相分離。文化蘊含豐富的內涵,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最終要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小學教育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為學生講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卻沒有將這些書本文化轉化成行動指南。傳統文化中承載了無數經典事例,二十四孝、孔融讓梨、鑿壁借光、臥薪嘗膽,每一個故事都來源于生活。目前的教學,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出發點,對文化內涵淺嘗輒止,導致教學效果欠佳。
二、優化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
1.提升教師水平。學生能否高效獲取科學文化知識,與教師的傳授有直接關系,可以說師資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6]。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知識。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重復,而是要在不斷的實踐當中,尋求進步與突破。教師能夠正確看待傳統文化,不斷汲取養分,提高修養,才能更好地傳授知識。利用自身的修養和行為習慣感召學生,也是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效果更佳。
2.增加經典篇目。新課改主張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主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理解獲取知識。書本是提供間接經驗的主要途徑,大量的閱讀是塑造學生思想的重要方式,由內而外的接受比由外而內的講述更有效果。小學階段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名著經典的機會,目前我已經把大詞典、古典作品、《二十五史》等輸入電腦[7],利用網路平臺,通過電子書的閱讀既減少成本,又擴大學生閱讀量。當然,在引導學生使用電子書的同時,還要進行時間控制,需要由簡單到復雜,由少量到大量地閱讀,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閱讀,累積一定的閱讀量才能有更濃厚的興趣。當然,不能為了追求閱讀量,就不經過篩選,一定要尋求適合小學生心理,符合未成年人發展的書籍進行閱讀。
3.舉辦文化活動。小學語文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很少結合具體實踐。小學生對于新鮮事物具有好奇心,喜歡從事動手活動,利用這一特質,可以適當舉辦文化活動。1956年1月14日《教育部關于實施〈小學生守則>的指示〉中指出:“不能強迫學生盲目地照做,把天真活潑、生氣蓬勃的兒童訓練成為呆呆板板的小老人。”[8]書本傳播文化的功能固然重要,但是僅僅依靠強制學生背誦的方式,效果并不顯著,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要義無從得知。換一種方式,利用教師的言行感染學生,行為世范、以身作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簡單的方式是教師重視傳授知識時注重語言規范、板書展示書法才能。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書法比賽,進行普通話培訓,舉辦詩歌朗誦比賽、中國畫畫展,參觀博物館,了解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相關主題黑板報等一系列活動,在親身參與中體驗到中國文化的無盡魅力。
總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為了迎合時代的需要,改變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弊端,應該改革傳統教學,貫徹素質教育,優化教學方式,讓學生體驗傳統文化之美。
參考文獻:
[1]劉新科,主編.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9.
[2]黃濟,王策三,主編.現代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86.
[3]孫瑋.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生語文教育中的滲透和傳播[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8.
[4]李劍萍.中國現代教育問題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7-98.
[5]Henry Adamas. The Education of Henry Adamas 1918[M].New York: Modern Library,1931:314.
[6]陳逖先,紀芝信,主編.中國農村教育體制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2.
[7]張先華.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2.
[8]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