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起
【摘要】初中階段農村中學的寄宿生心智尚未健全,可塑性很大。他們的思想意識、道德情操、行為習慣、生活作風等都要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培養、形成和發展。只要我們的管理者不失愛心、耐心、恒心,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寄宿生管理當中,并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相信他們的行為習慣一定會有所改變,并伴隨終生。
【關鍵詞】農村中學;寄宿生;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人口出生率急劇下降,學校布局的調整以及農村寄宿制工程的實施,農村初中寄宿生越來越多。而這個階段的學生心智尚不完善,人格不夠健全,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識和自理能力。因此,寄宿生給學校管理帶來了許多問題。如何才能使寄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下面我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用愛心感染學生
扮演好管理者與教育者的雙重角色,讓寄宿生感到老師既是良師益友,又是慈母嚴父。目前,大多數寄宿生多為獨生子女,家長的嬌生慣養和溺愛,使他們寄宿以后,幾乎成了“斷乳”的嬰兒。孤獨、盲目、慌恐等始終伴隨在左右,對任何事情無所適從。這時,管理老師就要成為“慈母嚴父”,積極深入到學生中去,盡快了解學生的行為習慣,性格特點。使他們感覺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生活的溫暖,使他們不再孤獨、惶恐,并幫助他們學會與同學友好相處,構建和諧的宿舍人際關系,為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奠定基礎。
二、用制度約束學生
《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有效規范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兩部重要規章制度,是每個學生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因此,我們以此為載體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讓其深刻領會主要精神。經常利用晨會課、班會課,每周一國旗下講話等途徑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督促學生嚴格遵守《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寄宿生日常行為規范》,并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依賴于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為常規來作保證。根據學校學生的行為特點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制定了一些常規制度:《學生一日常規》《寄宿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寄宿生管理規章》《優秀宿舍評比制度》等,同時編印資料下發給每位學生,或以板報的形式懸掛于樓道、寢室。做到對學生時時提醒,事事有“法”可依、照章執行。學校積極在知與行的統一上下功夫,常抓不懈,循序漸進,逐步提高。使這些常規成為學生的習慣并永久地保留下來。
三、用活動激勵學生
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加強檢查評比功能,建立星級評比制度,在檢查中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由于學生良好生活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憑簡單的說教就能達到目的,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任何行為習慣的養成總要在實踐中得以訓練和體現。因此,在學生的生活中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同時加強檢查與考評,使之在學生中形成一個爭先進、趕先進、當先進的良好氛圍。
(一)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
在學生公寓的樓道,寢室的墻壁等醒目位置張貼文明禮儀等激勵性的標語,達到耳濡目染的效果。宿舍管理處成立“使用文明語言”推廣小組、“文明禮儀”考核小組,管理員考核宿舍,室長考核成員,管理員考核結果作為班級考核及文明宿舍評選的依據之一,室長的考核結果納入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以此引導學生形成文明的生活習慣。
(二)開展內務技能競賽活動
日常生活中要求各寢室干凈整潔,被子、枕頭放置的有楞有角,枕巾、床單鋪放不留皺痕;牙膏、牙刷擺放整齊劃一;鞋子在床下整齊擺放等,達到準軍事化要求。這些要求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每周培訓,每月競賽,逐步培養學生生活自理能力。
(三)開展寢室文化競賽活動
讓學生自己設計制作,自己規劃布置自己的宿舍。把自己置身于積極、樂觀向上的氛圍之中,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感覺到家的溫馨,而不是學校生活的單調和枯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四)開展文明就餐活動
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唯我獨尊,吃飯我第一,從不顧忌他人的看法和感受。打飯不排隊,邊吃飯邊講話,甚至高聲喧嘩,追逐打鬧,浪費糧食等。對此,我們應該制定《中學生就餐管理制度》并懸掛在餐廳的醒目位置,張貼一些用餐禮儀常識,勤儉節約等標語。管理老師親臨餐廳,管理并指導學生的就餐。按班或按宿舍固定就餐位置,這樣便于老師管理就餐秩序,便于查找破壞衛生,浪費糧食者,管理者可詳細記錄考核,并將記錄結果納入學生及班級考核之中,從而促使學生養成文明的就餐習慣。
寄宿生心智尚未健全,可塑性很大。他們的思想意識、道德情操、行為習慣、生活作風等都要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培養、形成和發展。只要我們的管理者不失愛心、耐心、恒心,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寄宿生管理當中,并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相信他們的行為習慣一定會有所改變,并伴隨終生。
(編輯:龍賢東)